在逆全球化抬头、大国博弈加剧的当下,A股近期密集触碰4000点的动作,早已不是单纯的市场波动,而是中国经济在内外压力下寻求突破的真实写照。
11月10日,上证指数以4001.79点开盘再摸4000点关口,港股和恒科指数同步大涨0.3%以上,而前一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物价数据,成了这拉锯战背后最实在的信心支撑。

当前国际环境,正是理解A股现状的关键基石。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大国间战略博弈日趋激烈,这使得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对中国而言,这意味着外部需求支撑力的减弱,传统“外循环”面临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将经济增长的重心转向“内循环”,激活国内市场活力,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资本市场的稳定与繁荣,恰恰是提振内生动力的关键一环。

近期一系列经济数据,为A股的韧性提供了坚实支撑。11月初,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物价数据显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由负转正,核心CPI连续数月保持上涨态势。
特别是在服务消费领域,宾馆住宿、旅游等价格涨幅明显,这既有国庆中秋长假叠加效应的短期带动,更深层次则反映出国内消费市场正逐步摆脱疫情影响,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消费活力的恢复,直接增强了市场对经济基本面的信心,也为资本市场的向上突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我看来,A股与4000点之间的频繁“互动”,是信心与趋势的博弈。11月10日,上证指数以4001.79点开盘,再度触及4000点关口,港股及恒生科技指数亦同步上扬。尽管当日银行股表现平淡,市场成交量有所萎缩,导致点位未能站稳,但这并未削弱其内在的积极信号。
从11月6日首次触及4008点,到随后的数次接近,可以观察到一个显著的趋势:A股与4000点之间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这表明市场底部正在不断抬高。这种高频次的“试探”,并非市场的犹豫不决,而是多空双方力量反复拉锯、寻找平衡点的过程,是在为最终的向上突破积蓄势能。如同登山者在攀登险峻山峰时,需要在不同高度反复调整呼吸、积蓄体力,以应对更高难度的挑战。

从历史维度审视,A股的关键点位突破,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3400点曾历经七次反复试探,耗时近半年才得以站稳,而3000点大关更是用了17年才真正筑牢根基。相比之下,4000点作为过去十年来的重要阻力位,当前的几次拉锯,完全符合市场突破的固有规律。更为重要的是,支撑此次4000点拉锯的,是与以往时期截然不同的经济环境和政策逻辑。
在政策层面,中国政府出台了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重点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这直接刺激了家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消费增长。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高达53.5%,这表明内需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初见成效。

在产业结构层面,以人工智能(AI)、机器人技术、储能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赛道正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据统计,有55只“翻倍基”集中布局于这些新兴科技领域,公募基金股票持仓市值创历史新高,达到8.99万亿元。这清晰地表明,市场资金正从传统领域向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转移,这股结构性力量将为4000点的最终突破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当然,我们也要理性看待短期波动。年末时节,机构投资者往往面临业绩考核与来年布局的双重压力,部分资金选择“落袋为安”,部分则积极为202X年行情谋篇布局,这会加剧市场的短期震荡。然而,从长期来看,中国A股的估值水平依然具备吸引力。

当前约17倍的市盈率,在全球主要股票市场中仍处于合理区间。尤其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利率政策频繁调整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的资产定价优势正日益凸显,其性价比在全球资本配置中显得尤为突出。
作为国际领域的观察者,我一直强调投资的长期主义视角。埃隆·马斯克的万亿美元年薪计划,其背后是超越十年的战略布局,这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具有深刻的启示。在全球经济版图重塑的关键时刻,投资不再是短线的“日常记账”,而是对未来趋势的深刻洞察与战略性押注。

回顾历史,无论是A股的2635点,还是港股的14597点,在当时看来或许是令人沮丧的低点,但放在更长远的十年乃至三十年的历史维度中,它们都成为了投资者梦寐以求的入场良机。今天的4000点拉锯,放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潮中,也仅仅是浩瀚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短暂瞬间。
当前,中国正致力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在AI、高端制造等战略性领域实现技术突破,这些领域的优质企业,正如同二三十年前的互联网巨头,处于爆炸式增长的前夜。

要让每一位投资者放弃每日盯盘的习惯,是不现实的。然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在全球地缘政治与经济秩序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转型之路不会一帆风顺,资本市场的上涨也必然伴随着反复与波折。当前A股市场的核心驱动逻辑,已经从单纯的政策刺激,转向了消费市场的内生复苏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双重引擎。11月以来对4000点关口的密集“试探”,正是这种深刻转型力量在资本市场上的直观映射。
A股4000点的拉锯战,本质上是短期市场情绪与长期经济趋势的较量。在全球逆风加剧、国内经济深度转型的十字路口,这种反复的“试探”并非犹豫不决,而是为最终的战略性突破积蓄能量。
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与其沉溺于单日涨跌的焦虑,不如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未来,关注那些真正受益于消费升级浪潮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优质企业。因为,在全球经济版图重新排序的时代,耐心与远见,才是穿越周期、获取长期回报的最宝贵财富。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