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市场一直以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快速增长的经济潜力,吸引着众多跨国公司的目光。然而,小米在印度的遭遇,让人们重新审视这片市场背后隐藏的风险。
印度执法机构扣押小米约6.8亿美元资产,且法院驳回解冻申请,这意味着小米在印度多年的努力可能付诸东流,业内人士称这笔扣押相当于小米在印度白干了8年。那么,小米究竟为何会陷入如此困境?在印度市场,还有哪些跨国公司遭遇过类似的“滑铁卢”?
小米之殇:6.8亿美元为何被印度没收?
小米在印度市场的发展,起初可谓顺风顺水。自2014年进军印度以来,凭借高性价比的产品策略,迅速赢得了印度消费者的青睐,市场份额一度高达30%,并建立了7座工厂,创造了两万多个就业岗位。
但从2021年年底开始,形势急转直下。印度政府部门以逃税、做假账以及违反外汇管理法等为由,多次突击搜查小米印度公司。
表面上看,这场风波源于双方对于知识产权付费的理解差异。小米手机使用了大量高通专利,同时也涉及母公司及其他海外公司的专利,因此自2015年起,小米印度向海外公司汇款6.8亿美元用于支付专利许可费。但印度政府却坚称小米此举涉嫌非法汇款逃税。
印度政府给出的理由是,小米部分产品从中国进口,或进口零部件在印度组装,其中涉及关税问题。他们认为专利授权费应计入进口货物价值来计算关税,而小米先低价进口成品和零部件,销售获利后再支付授权费的做法,属于少交关税。
2022年1月5日,印度政府要求小米追缴约8800万美元税款。事情本可通过正常的税务纠纷流程解决,双方各执一词,摆证据、讲道理。小米印度也曾声明,专利授权费是否计入进口货物价值在各国都是复杂的技术性难题,并表示会继续与印度政府沟通。
然而,随后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小米印度的两名高管先是发布声明指认小米故意用专利授权费逃税,而后又迅速撤回,称是遭到执法部门暴力威胁才被迫撒谎。
尽管如此,印度政府仍以非法汇款为名,冻结了小米印度约6.8亿美元资产,导致小米印度资金流转困难。
跨国公司的“印度噩梦”
与此同时,其他布局印度的中国企业也未能幸免,中兴被指控财务不当,vivo被指控洗钱,OPPO被指控逃税,荣耀则主动宣布退出印度市场。
鉴于中印近年来的关系以及领土纠纷,很多人认为印度政府是故意针对打压中国公司。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事实上,被印度政府“痛宰”几乎是所有跨国公司的“宿命”。
各国巨头在印度都遭遇过类似的“痛宰”。比如通讯行业的沃达丰,钢铁行业的浦项制铁,零售行业的家乐福、麦德龙等,都被印度政府整治得苦不堪言。
还有不少巨头直接对印度望而却步,像特斯拉,早就收到印度网友和官员的建厂邀请,可马斯克每次都回复“明年一定”,却始终未见行动。
沃达丰,印度执法部门强开罚单
沃达丰,这家欧洲老牌电信公司,在全球拥有数亿客户。2007年,已在印度拥有较高市场份额的沃达丰,为进一步提升地位,收购了另一家跨国电信公司。
由于沃达丰总部在荷兰,被收购公司注册在开曼,整桩交易在印度之外进行,因此未向印度交税。印度执法部门对此极为不满,他们认为沃达丰和被收购公司在印度都有资产,既然交易牵涉到印度,就应在印度交税,并据此开出了20亿美元的罚单。
沃达丰自然无法接受这一离谱要求,选择打官司。官司一路打到印度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查阅法典后,因未找到支持罚款的条款,判沃达丰胜诉。
但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印度当时的执政党操纵议会,迅速修改税法,新增专门针对沃达丰的条款,规定只要收购涉及在印度的资产,就需向印度交税,且新税法可追溯至1962年的违法行为以追缴税款。
沃达丰虽震怒并申请国际仲裁,最终印度政府败诉,但十几年的官司让沃达丰在印度的业务遭受重创,市场份额大跌。
浦项制铁,连环套路下的投资黑洞
2005年,韩国浦项制铁与印度政府签署了120亿美元的钢铁厂项目,这在当时是印度对外开放以来引进的最大项目。印度政府起初承诺,会迅速准备好地皮、许可证及一切必要手续。
然而,浦项制铁到印度后才发现,当地官员根本未与农民谈好征地事宜,大批群众上街示威,甚至以死相逼。无奈之下,浦项制铁只能加钱摆平征地问题。
随后,建厂许可证过期,浦项制铁不得不四处求告印度官员发放新政,耗费大量资金和时间。好不容易拿到证,环保组织又跳出来,以钢厂污染严重为由,要求其缴纳环保补偿金并更新炼钢设备。
等浦项制铁凑齐钱搞定设备,许可证再次过期。折腾十多年后,2016年浦项制铁终于认清这是个无底洞,选择放弃,前期投资全部打水漂。
在零售行业,沃尔玛、家乐福和麦德龙等巨头也在印度遭遇重重困境。按照印度政府要求,外资超市只能做批发业务,不能零售,以保护当地大量家族式小便利店;还必须在当地采购30%的商品,并聘用半数以上农村员工以解决就业问题。
这些限制使得沃尔玛在印度经营十余年,一家零售店都未能开成;家乐福持续亏损,最终宣布退出;麦德龙同样盈利无望,于2022年底出售印度业务。
印度为何如此“排外”?
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本应积极创造友好营商环境吸引外资,助力自身发展,为何却反其道而行之,对跨国公司“痛下杀手”呢?
一方面,捞取罚款以补贴财政是直接原因。当印度政府财政吃紧时,便疯狂查税,给跨国公司安插各种罪名,开出巨额罚单。这种行为在国际上被称为“税收恐怖主义”。
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印度长期视外资为洪水猛兽。作为前殖民地,印度自上而下有着强烈的民族情绪。
跨国公司在印度赚钱,或对本地小微民族企业造成冲击,都容易引发印度人的不满;跨国公司占据较高市场份额或赚取高额利润,也会让印度人感到恐慌。在他们看来,似乎只有外资在印度做慈善才是合理的。
从小米到沃达丰,从浦项制铁到众多零售巨头,这些跨国公司在印度的惨痛经历,无不警示着人们印度营商环境的恶劣。印度这种“只想马儿跑,又不给马吃草”的做法,短期内看似让自己获利,实则从长远来看,彻底摧毁了国家信誉。
据统计,2014至2021年间,共有2783家跨国公司逃离印度,2014年有216家跨国公司在印度注册,到2021年这一数字降至63家。
跨国公司不是慈善机构,当在印度无法盈利甚至血本无归时,他们必然选择远离。如此下去,印度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呢?
#财经##经济##印度##小米##韩国#
文章来源:赛雷三分钟
更新时间:2025-04-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