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有两座被运河串联的城市,一北一南,像是被历史特意安排的一对“双子星”——淮安与扬州。上个月,我带着一碗辣酱面和一碟酱菜的故事,走了一趟这两座城。结果发现,同属“淮扬菜”的源头,淮安人和扬州人的差异,竟比运河的水波还要生动有趣……
饮食:一碗辣酱面与一碟酱菜的江湖
淮安人的早晨,是从一碗淋着红油辣酱的面条开始的。朋友家的厨房飘着辣椒香,自家熬的辣酱往白汤面里一搅,汤色瞬间染成琥珀红,吃得人额头冒汗,直呼“过瘾”。而扬州人的清晨,却是另一番光景:一碗白粥配酱菜,脆生生的萝卜头、甜滋滋的乳黄瓜,咬一口馒头夹酱菜,连空气都透着江南水乡的温润。
这差异背后藏着地理密码。淮安地处淮河下游,历史上水旱田分界鲜明,北方的麦菽粗犷与南方的稻米细腻在此交融,造就了淮安人“辣得痛快”的饮食基因。扬州则浸润在长江与运河的丰沛水网中,自古商贾云集,连酱菜都要讲究“咸甜适口”,仿佛连吃食都在演绎“精致生活”的哲学。
性格:码头工人的直爽与早茶客的散漫
淮安人的性格,像极了洪泽湖大堤——厚重、直率,带着北方的豪气。朋友笑称:“淮安人请客,菜量得堆到桌子放不下才算诚意!”这种“实在”也体现在语言上,当地人说话干脆,做事雷厉风行,连方言都带着几分铿锵。而扬州人则更像瘦西湖的柳枝,柔中带韧。他们骨子里透着自信,连“扬州三把刀”(厨刀、理发刀、修脚刀)的手艺人都带着几分悠然自得的“江湖气”。
有趣的是,这种性格差异甚至影响了职业选择。旧时上海的苏北移民中,淮安人多是码头工人,干的是力气活;扬州人则垄断了理发、修脚、厨师等“精细行当”,连澡堂老板都偏爱扬州伙计,只因他们“说话文明,能哄得住客人”。
文化:水工遗产的硬核与园林茶香的柔软
论历史底蕴,淮安是“水工之城”。洪泽湖大堤绵延140多里,清江闸、双金闸至今仍矗立如初,每一块青石都刻着古人治水的智慧。而扬州则是“人文之都”,瘦西湖的亭台楼阁、个园的假山翠竹,连早茶都要配上一曲评弹,把日子过成诗。
两地对待“吃”的态度更是耐人寻味。淮安人把“软兜长鱼”“朱桥甲鱼”做得浓墨重彩,仿佛在说:“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扬州人则把“清炖蟹粉狮子头”“扬州炒饭”雕琢得宛如艺术品,连摆盘都要讲究“移步换景”。据统计,扬州餐饮业中传统淮扬菜占比高达80%,而淮安仅有20%——但这恰恰说明,淮安人更擅长在传统中“破局”,比如把十三香龙虾做成全国爆款。
淮安与扬州,一个像运河上的艄公,粗犷有力;一个像画舫里的文人,风雅入骨。但正是这种差异,让淮扬菜系既有北方的浑厚,又有南方的灵动,成为中华美食的“集大成者”。
下次若有人问:“淮扬菜到底属于淮安还是扬州?”不妨告诉他:运河的水从未分过南北,它只是把两座城的烟火气,酿成了一桌人间至味。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