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上映,一幕幕血色史实重新闯进咱眼前。而就在这时,一处墓园里,陌生人送去了一束、又一束花。安眠的正是——张纯如。
她用26岁的年纪,把全世界拽进南京大屠杀的血泪漩涡。她不是冷冰冰的学者,更像个哭着、跪着去挖泥巴的人。
很多人说,张纯如是“活在纪录片里的人”。可是她的真实人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艰难和孤独。想想看,一个生长在美国的华裔女孩,青年时发现,父母口中的南京大屠杀,居然在英文资料里几乎查无此事。
她形容自己“那时候,连中文也说不利索”。一腔热血,搬起了笔当枪,可一开头就碰上硬茬。英文世界里的史料几乎一片空白,而汉语文献自己又没法畅通无阻地消化吸收。
1995年,她执意回到南京,就是那个屠城惨案后的破碎之地。她白天挨家挨户,寻找幸存者的声音,深夜在灯下一字一句录下他们的痛。有资料说,她甚至因为看那血腥照片,常年失眠、头晕、频繁呕吐。记录历史不只是查查资料这么简单,见证苦难,本身就是种痛苦。
她明明是采访者,每闻惨案,都红着眼眶,泪水欲断。那不是演的,是感同身受。
每天晚上,楼下小摊贩收拾着秤砣。而张纯如就在借来的书桌前,把一个个幸存者的声音整理出来。
假如我们不去记录这些历史,那么未来或许会重演。她不是危言耸听。咱都清楚,那些曾被抹掉的黑色角落要不了多久就会变成一地鸡毛,然后当成段子说给外人听。
1997年,《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出版。一句“忘记过去的人注定重蹈覆辙”,直接怼在全世界的脸上。那时这本书记登了畅销榜,一个月加印7次,太不容易了。可危机也随之而来。
张纯如其实很早就知道,这不是一场轻松的冒险。日本右翼很快就盯上了她……
她家邮箱里居然收到恐吓信,信封里还装着两枚真子弹!可她没有怂。她说,既然做这事,命早就不在自己手上。
更让人热血上头的是,1998年美国一档电视节目里,她直接当面质问日本驻美大使齐藤邦彦。生动还原下气氛,那天齐藤耍滑头,有观众都听不下去了。主持人追问“你到底有没有听到他道歉?”张纯如直接回:“没有,半个字都没有。”那一刻,她忽然像变了个人,不是学者,是斗士。
从此以后,媒体、右翼、各种蜚语潮水般袭来。傅佛果,打着学术名号,上报指责张纯如用“大屠杀”有失妥当。张纯如硬气反击:词典里的词不是你家专属。她鲜明地为南京发声,不让悲剧被稀释或淡化。
事情还不止于此。美国有学者爆料,《日本回声》那本英文杂志,背后长期收日本官方资助,用“洗白”文,把伸手改写历史的黑手描画得“正式、体面”。张纯如不是在对抗无知,而是在对抗强权。
她家人回忆,最后那几年,张纯如总觉得有人在监视她。阳台外的风声、夜半的电话响声,哪一样不是给脆弱的神经拉满警报。到最后,那座加州的公路旁,她坐在自己的车里,选择了结束生命。
媒体很快给出诊断,“长期抑郁”。也有人质疑:是不是有人不希望她活着?直到2021年,《日本回声》停刊声明爆出幕后黑手,我们才知道,她一个人对抗的是多么庞大的利益团体。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