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长河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世间最纯粹而复杂的情感纽带,但你知道吗,只有父母能够觉醒时,孩子才能更加自在。
举个例子,有两个孩子同时经历高考失利,一个从此一蹶不振,早早放弃学业打工谋生,另一个却在调整后选择复读,次年考上心仪的大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样成长于“父母包办”的家庭,有人成年后依旧依赖他人做决定,有人却在试错中学会独立规划人生,为何相似的经历会走向截然不同的未来?
答案藏在“孩子如何解读经历”的认知里,更藏在父母是否懂得用“接纳”与“边界”,帮孩子把经历转化为成长的养分,觉醒的父母,从不会用“过去的经历”定义孩子的未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是教会孩子:经历本身没有对错,如何面对它,才决定了未来的方向,同样的困境,可能成为困住孩子的牢笼,也可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契机。
关键在于父母是否给予“全然接纳”的底气,高二学生因学业压力厌学、身体透支,这样的经历在现实中并不少见,有些父母会将此视为“孩子不懂事、怕吃苦”。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边指责一边强迫孩子继续刷题,结果孩子的身体与心理状态愈发糟糕,甚至对学习产生终身抵触,而觉醒的父母会先放下“不读书就没出息”的执念。
告诉孩子:“先把身体养好,哪怕暂时休学也没关系,我们一起看看除了埋头刷题,还有没有其他想做的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接纳,不是对“厌学”的纵容,而是帮孩子跳出“失败”的标签,重新看待经历的意义,孩子成长中难免暴露“本我”的弱点,想偷懒、沉迷娱乐、不愿承担责任。
此时“有边界的谈判”不是用规则压制孩子,而是帮孩子在经历中学会“为自己负责”,避免相似的错误反复出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样是孩子沉迷手机,有些父母只会一味没收设备、指责孩子“不自律”,结果孩子要么偷偷藏手机玩,要么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
觉醒的父母则会与孩子一起约定使用规则:“每天完成作业后可以玩1小时,若当天没完成,就从第二天的时间里扣除;如果连续一周遵守约定,周末可以多获得30分钟娱乐时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边界感,能让孩子在经历“规则与自由”的平衡后,逐渐建立自主管理能力,就像有个孩子最初总因玩手机耽误作业,在父母的引导下,他慢慢学会在玩之前先规划好作业时间。
甚至主动将手机交给父母保管,完成任务后再取回,同样是“沉迷手机”的经历,有的孩子在压制中学会了“逃避”,有的孩子却在边界中学会了“自控”。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历本身没有改变,父母的应对方式,却让孩子走向了不同的成长轨迹,很多父母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自己的成长经验可以直接复制给孩子。
却忘了“时代在变,孩子的需求也在变”,同样是“找工作”,上一代父母可能认为“稳定的铁饭碗才是好选择”,便强迫孩子报考公务员、进入国企。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孩子可能更渴望在互联网、文创等新兴领域尝试。若父母一味用自己的经历要求孩子,孩子要么在妥协中逐渐失去自我,要么在反抗中与父母产生隔阂。
觉醒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经历独特性”,哪怕自己不理解孩子的选择,也愿意倾听背后的原因,比如孩子想放弃稳定工作创业,父母不会立刻否定。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是问:“你想做的这个领域,已经做了哪些调研?如果遇到资金困难,有什么应对方案?”
在沟通中,父母既能帮孩子梳理风险,也能让孩子感受到被信任,就像有的孩子在父母的支持下,从小小的线上工作室起步,虽然经历过亏损,却在不断调整中逐渐站稳脚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有的孩子在父母的强迫下进入稳定单位,却始终提不起劲,最终还是辞职重新探索方向,同样是“职业选择”的经历,父母是否允许孩子“走自己的路”。
会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幸福感与成就感,孩子对经历的解读方式,很大程度上源于父母传递的“认知模型”,若父母总说“你这次考不好,以后肯定没出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孩子会将一次考试失利解读为“人生失败”,若父母说“这次错题反映出你对知识点掌握不牢,我们一起查漏补缺”,孩子会将其解读为“需要改进的机会”。
同样的经历,在不同的认知引导下,会塑造出截然不同的自我认知,觉醒的父母会刻意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让孩子明白:经历中的挫折不是“能力不足”的证明,而是“可以进步”的信号,比如孩子参加比赛落选,父母不会说“早知道你不行”。
而是说“这次比赛你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人,有没有发现自己可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孩子尝试新技能失败,父母不会说“你就是没天赋”。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是说“第一次做就能做到这样已经很棒了,再试试会不会有新方法”,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会逐渐学会从经历中汲取养分。
哪怕遇到相似的困境,也能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最终走出与过去不同的未来,那为何同样的经历会走向不同的未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为决定未来的,从来不是经历本身,而是孩子如何解读经历,以及父母如何陪伴孩子面对经历,觉醒的父母,不会用“过去的经历”给孩子的未来设限。
而是用“接纳”帮孩子卸下“失败”的包袱,用“边界”帮孩子建立“负责”的意识,用“成长型思维”帮孩子学会从经历中成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像阿德勒所说:“人的未来不是由经验决定的,而是由对经验的解读决定的。”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挫折、迷茫、犯错,但这些经历究竟会成为“绊脚石”还是“垫脚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养育方式!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