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100元,服务态度却像“施舍”;4988元的“珍藏首冲”,喝起来却像糖浆兑水。
近年来,这些曾被打上“品味”“潮流”标签的网红店,正因高冷态度和虚假包装遭遇口碑崩塌、经营危机。数据显示,从2024年起,精品咖啡融资事件从18起锐减至7起,主理人店倒闭潮正在席卷全国。
是什么让主理人店从潮流先锋变成了群嘲对象?这到底是消费降级还是消费者的清醒?
主理人一词最初源于服装行业,指那些热爱行业、精通设计和文化理念的门店负责人。他们以专业能力和独特视角,为消费者设计产品、传递潮流文化。
然而随着这一概念从一线城市扩散到三四线城市,主理人标签开始被滥用。越来越多的商家将“主理人”包装成营销噱头:街头小吃摊自称“街头影视文化主理人”;烧烤摊主摇身一变成“韩式烧烤主理人”;炸鸡汉堡店则挂上“美式经典首座厨房主理人”的牌子。
主理人店逐渐从专业潮流符号变为一种“装腔作势”的代名词。这种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就像“皇帝的新装”,表面华丽,内里空洞。
近年来,主理人店因傲慢无礼的服务和“不接地气”的规则频遭群嘲,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吐槽和内涵的短视频。
主理人店高冷的服务态度和虚高的价格泡沫,正在透支消费者的耐心。30%的溢价换来的却是冷眼和鄙视,消费者的情绪不满正在积累。
主理人店通过各种隐性规则,试图将顾客分为三六九等:预约制、会员专属服务、衣着审视等手段,暗示消费能力决定服务态度。熟客享有隐藏菜单,普通顾客甚至连厕所都不能使用。
西南交通大学王斌副教授指出,这种行为本质上是用消费主义绑架社交需求。主理人店通过区别对待制造出一种虚假的阶层优越感,让消费者为获得认同而被迫接受溢价。
主理人店的核心问题在于,它们将精力花在装修、话术和人设打造上,却忽略了产品本身的质量。
标价4988元的咖啡口感酸到刺鼻;号称“法式小众设计”的衬衫实则是网上批发的普通货;所谓“主理人特调”只不过是糖浆兑咖啡。
自2024年起,咖啡融资事件从18起锐减至7起,精品咖啡开店数量急剧减少。
主理人店的虚假包装让消费者觉得被欺骗,消费者正在用脚投票,拒绝为无实质内容的品牌溢价买单。
主理人店更为人诟病的,是它们试图将自己的理念强加给消费者,质疑价格被认为“不识货”;提出建议被批评为“缺乏审美”;一些咖啡店甚至声称,顾客喜欢加糖就“不懂咖啡”。
这种本末倒置的服务逻辑完全颠覆了商业理论,消费者花钱买的是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店主的审美培训,傲慢的态度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主理人店的不满。
尽管主理人店问题重重,仍有部分消费者对其青睐有加,尤其是年轻人。在社交媒体时代,打卡网红店,晒出主理人特调产品,成为展示品味的“社交货币”。被记住名字、获得专属待遇、得到品位的肯定,可以带来情绪上的满足感。
王斌副教授认为,主理人店满足了一部分消费者的情绪价值需求,但这种需求更像是被制造出来的消费主义陷阱。真正的理性消费应该关注产品本身,而非虚假的形式标签。
消费者并不反对有想法的店主,而是反感那些端架子的“戏精”。消费者也愿意为自己的真实需求买单,但是却不愿意接受绑架性质的虚假欺骗。
追求品质生活无可厚非,但用标签绑架审美、用傲慢代替服务的行为注定会失去市场。商家需要回归产品本身,提供真实的价值,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更新时间:2025-09-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