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创始人:四肢瘫痪双目失明!只动嘴皮子就让以色列寝食难安

他看不见,也动不了,甚至连说话都得靠耳朵贴上去才能听清。但就是这样一个人,把以色列几十年来折腾得坐立不安,睡不安稳。

他不发射导弹,不操控无人机,连枪都握不住,却成了整个中东局势绕不开的“关键变量”。

他叫谢赫·艾哈迈德·亚辛,哈马斯的创始人,一个靠嘴皮子打仗的“战略奇才”。明明是个残疾人,却偏偏成了以色列最怕的“活符号”。

从轮椅里操盘:一个“动嘴”的人,撬动了整个地区

亚辛不是一出生就当领袖的,他的人生开局比大多数人都惨。12岁成了难民,16岁摔断脊椎导致终身瘫痪,后来双目失明,听力也逐渐退化。

当时的加沙地带本就生活艰难,他却靠着自学,硬生生把宗教经典背了个滚瓜烂熟。身体的局限没能限制他的思想,反而让他成为加沙地带最具号召力的布道者。

亚辛的“武器”是话筒和录音机,他把布道变成了动员,把祈祷变成了组织指令。清真寺成了他的“指挥中心”,每一句讲道都可能是一场行动的启动信号。

他的声音微弱,但传出去之后,却能在信徒中掀起巨浪。以色列情报部门最头疼的一点,就是他从不亲自下令,却总能让哈马斯在各个节点上动作一致。

这种“隐形指挥”,让他成了一个难以预测的变量。

哈马斯不是一天建起来的,亚辛最早在1973年创办了“伊斯兰中心”,名义上是搞教育、做慈善,实则是在加沙地带悄悄搭建一张社会网络。

他修学校、建诊所、发救济,把一整代年轻人的生活绑进了他的宗教理念中。这不是临时抱佛脚的动员,而是打基础、扎根系的“长期规划”。

在以色列和巴解组织都还在为手里那点地盘打转时,亚辛已经在地底下埋好了“思想地雷”。

更聪明的一点是,亚辛善于利用缝隙。上世纪80年代,以色列曾默认宗教组织活动,认为比起激进的巴解,宗教派更温和。

亚辛就趁着这“空档期”,把哈马斯的雏形悄悄建成了。哪怕被关进监狱,他依然通过探视、密信等方式继续下达指令。

监狱成了“地下中枢”,而他本人则变成了一个“动不了但谁都不敢忽视的声音”。

他不握枪,却让以色列军队如临大敌

亚辛的厉害,不在于他组织了多少次袭击,而在于他把“袭击”这件事,变成了一种心理战工具。他提出了一个核心理念:语言和信仰可以比炸弹更有穿透力。

在他的指引下,哈马斯不仅仅是搞军事袭击那么简单,而是把每一次攻击都包装成一场“象征性行动”。

牺牲一个人,引爆一则新闻,制造一场国际震荡,这种“以小博大”的操作在90年代屡试不爽。

1994年到2000年之间,哈马斯在以色列境内频繁发动袭击,这些袭击虽然在物理层面造成的破坏有限,但心理影响巨大。

整个以色列社会陷入焦虑与恐慌,公共场所安检升级,城市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亚辛的逻辑是明确的:以色列再强,也挡不住“随时可能发生的袭击”这种不确定性。

这种“不对称冲突”的核心不在于两边你来我往的火力对抗,而在于谁能让对方先崩溃。

更重要的是,亚辛深知“组织要活,得有根”。所以他在哈马斯内部构建的是一个三维结构:军事上有武装分支,社会上有救助网络,政治上有舆论话语。

他不靠一两个核心人物,而是建立起一整套“分布式指挥系统”,让组织在高压下依然能维持运作。哪怕他个人被软禁、被监禁,哈马斯依然照样运转,甚至越打越精。

以色列军方曾经多次尝试“斩首行动”,但总是治标不治本。亚辛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象征性威慑”。

他不需要动手,只要他还在说话,以色列就得加班加点防备。哪怕是他亲口讲的一句“神圣职责”,在哈马斯内部都可能被解读成“行动信号”。这种“语言的威力”,成了以色列最难解的谜题。

一个“死去”的人,至今还在搅动风云

2004年3月,亚辛被以色列无人机定点清除。那一刻,他的轮椅被炸飞,身体彻底消失,但他的“话语系统”却没有随之熄火。

反而在他死后,他的形象被进一步神化,成了哈马斯和更广泛巴勒斯坦抵抗力量的精神图腾。

他曾说过的一句话——“巴勒斯坦的旗帜终将飘扬在耶路撒冷”——成了哈马斯的核心口号,至今仍在被各类宣传材料反复引用。

以色列以为清除了亚辛就能断掉哈马斯的“神经中枢”,结果却发现,他们清除的只是一个人,并不是那套根深蒂固的叙事框架。

亚辛所构建的,是一个“可复制、可持续”的意识形态体系。哪怕领导人换了、战术变了,那套“精神坐标系”还在指引着行动方向。

2025年的加沙,依然是火光不断、警报不停。无人机日夜侦查,火箭弹时不时划破夜空,但战场的逻辑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靠人传人、口口相传的布道,现在被短视频、社交媒体接力传播。

不可忽视的是,亚辛的“语言战略”已经被多个地区仿效。从黎巴嫩真主党,到也门胡塞武装,再到非洲的部分激进组织,他们都在研究如何用话语制造影响,用“象征性行动”赢取舆论空间。

以色列如今依然在反复权衡:是继续用军事手段压制,还是尝试在话语和社会层面做出回应?但现实是,意识形态的种子一旦扎根,就很难用炸弹清除干净。

亚辛留下的,不是战术手册,而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对抗方式——这套打法至今仍未过时。

在加沙的废墟之间,在社交媒体的评论区里,在每一次突袭与停火的缝隙中,他的声音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回响。

参考资料:

亚辛,让以色列发抖的人.新闻晨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历史   哈马斯   以色列   寝食难安   嘴皮子   双目   创始人   袭击   无人机   巴勒斯坦   组织   象征性   话语   宗教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