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最近刷到欧盟碳关税又有新动作的消息,不少做外贸的朋友都在私下打听:这东西到底会影响多少生意?
尤其是做水泥、钢铁出口的企业,更是把心提到了嗓子眼,要知道,中国每年对欧盟出口的高碳产品规模可不是小数目,一旦碳关税政策落地调整,成本上涨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可你真的搞懂欧盟碳关税是什么了吗?它这次调整又瞄准了哪些环节?咱们中国企业到底该怎么应对才能不被这场 “绿色风暴” 刮倒?今天就好好跟大家掰扯掰扯这件事,看完你或许能找到破局的方向。
先说说欧盟碳关税,究竟是什么?其实它还有个更正式的名字 —— 碳边境调整机制,简称 CBAM。
简单来讲,就是欧盟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防止自己境内的企业把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其他环保标准低的国家。
然后再把产品进口回欧盟,这样一来,欧盟本土企业因为要遵守严格的碳排放规定,成本会比进口产品高,反而失去竞争力,这种情况被叫做 “碳泄漏”。
为了避免这种不公平竞争,欧盟就出台了碳关税政策:凡是从欧盟境外进口的高碳产品,都得按照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缴纳相应的费用,而且这个费用得跟欧盟内部企业缴纳的碳价保持一致。
为啥欧盟要费这么大劲搞这套机制?背后其实有两层考虑,一方面,这些年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突出,极端天气频发,欧盟一直想在全球碳中和进程中当 “领头者”,通过碳关税倒逼其他国家提高环保标准,推动全球减排。
另一方面,欧盟本土的高碳行业,比如钢铁、水泥、铝业,这些年因为碳排放成本高,不少企业都把工厂搬到了环保要求低的国家,导致本土就业岗位减少,产业竞争力下降。
碳关税相当于给这些本土企业筑起了一道 “保护墙”,让进口产品和本土产品在同一个碳排放成本起跑线上竞争。
可能有人会问,碳关税也不是新鲜事了,这次为啥说 “重大调整”?别小看这次调整,里面的门道可不少,每一条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出口成本。
首先是适用范围的调整,之前欧盟碳关税主要覆盖钢铁、水泥、铝、化肥、电力这五大行业,还有部分间接排放产品。
这次调整后,把有机基础化学品、塑料等行业也加了进来,而且还明确了未来会逐步扩大到更多高碳领域。
这意味着之前没被纳入的企业,现在也得开始提前准备,不然等政策正式实施,可能连出口资格都成问题。
再说说申报人身份的调整,之前碳关税的申报主要由欧盟境内的进口商负责,不少境外出口企业觉得这事跟自己关系不大,只要把产品卖给进口商就行。
但这次调整后,欧盟要求境外出口企业必须提供详细的产品碳排放数据,包括生产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排放量,甚至连原材料的碳排放都得算进去。
如果数据不准确或者不完整,进口商就没法完成申报,产品也没法进入欧盟市场,这一下就把责任直接压到了出口企业身上,以后想 “甩锅” 可没那么容易了。
还有个关键调整是排放计算规则,之前欧盟对产品碳排放的计算,主要参考的是出口国的平均碳排放水平,要是出口国没有公开的碳排放数据,就按欧盟本土企业的平均水平来算,这对一些环保技术还没跟上的国家来说,无疑会增加不少成本。
这次调整虽然还是以出口国的数据为基础,但增加了 “技术基准线” 的要求,也就是说,企业如果能证明自己的生产技术比出口国的平均水平更低碳,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排放量来算,这样一来,那些在环保技术上投入多的企业,就能享受到一定的优惠,也算是鼓励企业主动升级技术。
聊完了调整内容,咱们最关心的问题来了:水泥等高碳行业,影响几何?先拿水泥行业来说,欧盟是中国水泥出口的重要市场之一,2024 年中国对欧盟出口水泥及水泥制品金额超过 80 亿元人民币。
水泥生产过程中,光是石灰石分解和燃料燃烧产生的碳排放,每吨就能达到 800 - 900 公斤,远高于钢铁、铝等行业。
按照目前欧盟碳价每吨 80 欧元左右来算,每吨水泥出口到欧盟,光碳关税就得缴纳 64 - 72 欧元,折合人民币差不多 500 元。
要知道,中国水泥出口的平均利润每吨也就 100 - 200 元,这一下就把利润全给吞了,甚至还可能亏本。
除了成本增加,市场份额也会受到冲击,欧盟本土也有不少水泥企业,比如德国海德堡水泥、法国拉法基豪瑞集团,这些企业早就开始布局低碳生产,有的已经建成了碳捕获与封存设施,碳排放水平比中国不少企业低 30% 以上。
之前因为中国水泥在价格上有优势,还能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可碳关税实施后,中国水泥的价格优势会被大幅削弱,欧盟本土企业很可能会趁机抢占市场,到时候中国水泥企业想在欧盟市场立足,只会更难。
钢铁行业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中国每年对欧盟出口的钢材大概在 200 万吨左右,主要以建筑用钢和汽车用钢为主。
钢铁生产中的高炉炼铁环节,碳排放占比超过 70%,每吨钢的碳排放量在 1.8 - 2.2 吨之间,按照欧盟碳价计算,每吨钢材的碳关税就得 144 - 176 欧元,折合人民币 1100 - 1350 元。
而目前中国出口到欧盟的螺纹钢价格每吨大概在 6000 元左右,碳关税直接让成本增加了近 20%,这对本就利润微薄的钢铁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铝行业同样面临压力,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铝生产国,每年对欧盟出口的原铝及铝制品超过 100 万吨。
原铝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电力,而中国不少铝厂还是以火电为主,每吨原铝的碳排放量在 12 - 15 吨之间,远高于欧盟用水电生产的铝厂(每吨排放量仅 2 - 3 吨)。
按照欧盟碳价计算,每吨原铝出口到欧盟的碳关税就得 960 - 1200 欧元,折合人民币 7400 - 9300 元。
而目前原铝的国际市场价格每吨大概在 2 万元左右,碳关税直接占了价格的三分之一还多,这样的成本压力,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扛得住的。
那么,中国出口成本,真的压力山大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受到的影响还不一样。
从行业来看,除了前面提到的水泥、钢铁、铝,化肥和电力行业的出口成本也会大幅上升。
中国每年对欧盟出口的化肥大概在 50 万吨左右,化肥生产中的合成氨环节碳排放很高,每吨合成氨的碳排放量在 1.8 - 2.5 吨。
碳关税会让每吨化肥的成本增加 144 - 200 欧元,不少化肥企业可能会因为成本过高,不得不放弃欧盟市场。
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因为资金雄厚,还能投入资金改进技术、完善碳排放数据统计,应对起来相对从容一些。
但中小出口企业就没那么幸运了,很多中小企业本身利润就低,还缺乏专业的碳排放核算人才,面对复杂的碳关税申报流程,很可能会手足无措。
有的企业可能会选择提高产品价格,把碳关税成本转嫁给欧盟的进口商,但欧盟的进口商也会算账,他们很可能会转而选择其他环保标准高、碳排放量低的国家的产品。
比如东南亚、南美一些国家,这些国家的环保标准虽然不如欧盟,但比中国部分中小企业要高,碳关税成本也更低,这样一来,中国中小企业的出口之路只会更窄。
更让人担心的是,碳关税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欧盟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它的碳关税政策很可能会被其他国家效仿。
比如美国已经在研究类似的 “碳边境税”,日本、韩国也在考虑出台相关政策,如果这些国家都跟进,中国高碳行业的出口市场将会受到全方位的挤压,到时候成本压力可就不是 “山大”,而是 “泰山压顶” 了。
面对这么大的压力,中国企业,如何突出重围?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关键是要找对方向,提前布局。
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快低碳技术升级,这是应对碳关税最根本的办法。
比如水泥企业,可以推广低碳水泥生产技术,用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废渣替代部分石灰石,减少石灰石分解产生的碳排放。
还可以建设碳捕获与封存设施,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注入地下封存或者用于其他工业领域。
钢铁企业可以发展短流程炼钢,用废钢代替铁矿石,短流程炼钢的碳排放只有长流程炼钢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生产效率更高。
铝企业可以逐步把火电改成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虽然初期投入大,但长期来看,不仅能降低碳排放,还能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成本。
然后要完善碳排放数据管理,碳关税的核心是碳排放数据,只有数据准确、完整,才能合理计算碳关税成本,甚至争取到优惠政策。
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碳排放核算团队,配备专业的设备和软件,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碳排放监测,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产品运输,都要留下清晰的数据记录。
还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碳排放核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公信力,这样在面对欧盟的申报要求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会因为数据问题耽误出口。
另外,拓展新兴市场也很重要,既然欧盟市场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可以把目光转向其他环保政策相对宽松、市场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比如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
这些国家大多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对水泥、钢铁、铝等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产品需求旺盛,而且目前还没有出台类似欧盟的碳关税政策,出口成本相对较低。
企业可以通过在这些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实现本地化生产,不仅能避开碳关税,还能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除了企业自身努力,行业协会和政府也能发挥很大作用,行业协会可以组织企业开展碳关税应对培训,邀请专家解读政策,分享先进企业的经验。
还可以搭建行业碳排放数据共享平台,帮助中小企业降低数据核算成本,政府可以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对企业的低碳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补贴。
还可以与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开展碳政策对话,争取更公平的贸易环境,比如推动中欧碳价互认,减少碳关税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最后想说的是,碳关税虽然给中国高碳行业带来了挑战,但也带来了转型升级的机遇。
从长远来看,低碳化是全球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早一天布局低碳技术,早一天实现转型升级,企业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欧盟的碳关税政策让国际上看到了中国高碳行业在环保技术和管理水平上的差距,也倒逼企业加快改革步伐。
其实,已经有不少中国企业在积极行动了,比如中国建材集团旗下的水泥企业,已经建成了多条低碳水泥生产线,碳排放水平比行业平均水平低 20% 以上。
宝武钢铁集团的短流程炼钢产能占比已经达到 30%,计划到 2030 年提升到 50%;中国铝业也在云南、广西等地建设了水电铝项目,清洁能源占比不断提高。
这些企业的实践证明,只要肯投入、肯创新,中国高碳行业完全有能力应对碳关税挑战,实现绿色发展。
总的来说,欧盟碳关税调整带来的压力确实不小,但只要中国企业能认清形势,主动作为,加快低碳转型,完善数据管理,拓展新兴市场,再加上行业协会和政府的支持,就一定能在这场 “绿色风暴” 中站稳脚跟,甚至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毕竟,挑战与机遇总是并存的,关键看我们能不能抓住机遇,化压力为动力。
相信用不了多久,中国高碳行业就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绿色发展之路,在全球碳中和进程中展现中国企业的实力和担当。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