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中国制造的痛!储存芯片的价格暴涨,红米 K90 定价越来越高

文 | 青茶

前言

红米K90一上市就因价格引发热议,性价比标杆形象受到质疑。

雷军称涨价是因为储存芯片暴涨,但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制造在核心零部件上的长期被动,芯片、内存、存储被少数国际大厂掌控,国产企业只能跟着买单。

表面是红米的痛,实质是整个中国科技产业在全球供应链中话语权不足。

中国制造何时才能真正掌握主动权?

储存芯片价格暴涨

红米K90涨价的第一层原因,就是储存芯片价格的剧烈波动。

这不是单纯的市场偶然,而是有迹可循的产业规律。

从今年年初到现在,多款主流内存条价格出现了翻倍甚至更高的涨幅。

有人八月份买的8GB内存条仅需700多元,到了十月份价格飙升至1300元以上,目前已经突破1600元。

而16GB内存条更离谱,一个月内从209元涨到375元,涨幅超过八成。

这种短时间的涨价让手机厂商被迫调整终端售价,红米K90涨价也就显得顺理成章。

涨价的深层原因在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

高性能AI服务器需要大量高带宽内存芯片,2024年的需求量大约为30万颗,到2025年已经激增至120万颗,增长了整整四倍!

与此同时,全球数据中心建设如火如荼,预计今年容量增长率达17.7%。

每一座新建数据中心都需要大量高性能存储设备,这直接导致对芯片的需求量呈现爆炸式增长。

国际大厂将有限的产能优先投向利润更高的AI产品,而传统手机、电脑等消费类产品的内存产能被压缩到最低水平。

结果就是市场上出现了恐慌性抢购,芯片价格被推上了高点。

价格暴涨表面上看是市场供需关系变化,但实际上是供给端策略导致的必然结果。

国际储存巨头通过调控产能,提前预判需求,将利润最大化放在核心目标上,中国企业长期依赖进口,只能被动接受高价和短缺。

红米K90涨价,看似消费者承担了成本上涨,其实背后是整个制造体系在关键环节上受制于人的缩影。

中国企业困境

储存芯片市场长期被少数国际巨头垄断。

三星、海力士、美光三家厂商占据全球超过八成市场份额,中国厂商占比不到十分之一。

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存储产品的价格、供应和产能节奏都掌握在海外企业手中。

历史上每一次芯片价格暴涨几乎都伴随着事件借口。

2013年三星工厂火灾导致全球内存价格上涨43%,2017年美光厂氮气泄漏引发国内内存条价格暴涨三倍,2016年日本地震、2018年三星工厂停电,也都成为价格暴涨的催化剂。

国际巨头形成了惯常的集体操控模式。

当市场价格下降时,他们会减产控制供给;一旦出现任何突发事件,马上扩产涨价,收取暴利。

这种模式不仅赚取利润,也能有效打击新兴竞争者,让国产企业难以进入规模化市场。

小米等中国厂商在这一格局下,虽然具备设计、营销和供应链调配能力,但在核心元件上完全受制于人。

红米K90涨价背后,实际上体现的是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被动位置。

中国长江存储等国产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后,国际市场和政治手段又对其发展设置障碍,包括实体清单限制、关键设备采购受阻等。

这让国产企业即便具备研发能力,也难以快速扩产和抢占市场份额。

整体来看,国际大厂通过垄断、事件操控和政策限制三重手段,将全球存储芯片市场牢牢掌握在手中,中国企业只能成为受制者。

这种局面导致红米K90涨价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也揭示了中国制造在关键技术环节上的脆弱性。

中国制造必须自强

红米K90涨价事件给中国制造业敲响了警钟。

表面上看,是芯片涨价导致手机价格上升,但深层次问题在于核心技术缺失和供应链话语权不足。

过去依赖进口芯片、存储器的模式让国产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被动。

一旦供应短缺或价格上涨,最终的成本压力必须由企业承担,甚至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光伏行业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曾经依赖海外设备和专利的中国光伏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规模化生产,逐步实现了全球市场主导,价格波动也更加可控。

这表明,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产能是制造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华为多年来坚持自研芯片和扶持国内供应链,抵御了外部封锁风险,成为中国制造自主创新的典型案例。

小米若想摆脱被动局面,必须加大对国内存储芯片、核心元件和高端设备的投入,通过技术突破和产业布局掌握主动权。

仅靠采购国际高端芯片和依赖外部设备,只能获得短期市场优势,但无法从根本上确保企业稳定发展。

红米K90的涨价事件提醒中国制造业,掌握核心技术才是长期制胜之道。

未来,中国制造要真正实现自主可控,需要在政策、资金、技术和产业链协同上形成完整体系。

国家扶持、企业研发投入和市场规模三者结合,才能确保关键元件不再受制于人,避免出现“涨价风暴”,让中国品牌在全球竞争中拥有定价权和话语权。

只有技术自立,才不会在全球供应链波动中被动承担成本,红米K90的涨价才不会成为常态。

结语

红米K90的价格风波,看似只是消费电子市场的短期波动,实则折射出中国制造在全球科技产业链上的长期痛点。

国际储存大厂操控产能、转向AI高端芯片,使中国企业在关键元件上被动应对,成本压力最终传导到终端产品。

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建立自主供应链,中国制造才能真正掌握主动权,抵御价格波动和外部垄断带来的冲击。

红米K90涨价事件是警钟,也是提醒,唯有技术自立、产能自控,才能让中国企业不再为外部操纵买单,让红米的价格不再成为消费者和企业的痛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数码   芯片   价格   三星   产能   企业   中国   中国企业   市场   国际   内存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