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摊牌,或退出中国市场?美媒:特朗普让美国失去了唯一优势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英伟达将中国市场排除出未来营收预测

黄仁勋发出警告,美国出口管制正反噬本国芯片行业,科技主导权面临裂缝。

管制升级,市场风向突变

英伟达最新财报中,中国市场被主动移除出营收预期。

曾经的重要增长引擎,如今只剩一句注释:政策不确定,出口受限。

美国对华芯片出口再收紧,连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H20芯片也被临时叫停。

原本为避开管制而设计的新型号,最终还是触碰红线。

中国科技企业反应迅速,多家原计划采购H20的公司暂停合作,转向国产芯片测试。

部分大模型项目开始迁移算力架构,华为进入替代名单。

监管层同步出手,外资高性能芯片在部分行业使用受限。

数据中心、金融、电信等敏感领域调整硬件采购方向。

黄仁勋公开发出警告,他称全球科技供应链正在被人为割裂,长期下去,美国会丧失技术主导地位,虽然没点名中国,谁都知道他在说什么。

英伟达对中国的依赖早已公开。

过去十年,中国是其第二大海外市场,训练模型、推理部署、图形渲染,都离不开中国客户。

但管制节奏远超预期,美国政策频繁调整、出口审批模糊、定义标准不清,让企业无所适从。

研发部门疲于应对,产品架构反复修改,只为通过政策审核。

这一切消耗巨大,投入无法转化为优势,只换来更低的市场信心。

市场正在转向,采购商加快布局国产替代方案,不再寄希望于“下一轮豁免”。

开源生态、非美芯片、本地化算法工程,迅速填补空缺。

英伟达未宣布退出,当一家公司主动将中国排除出增长模型,意味已开始“心理撤退”。

中方未主动切断合作,却在现实中逐步松手。

供应链原本互补,如今自动脱钩。

黄仁勋提出的担忧不是策略,是判断。

技术封锁若持续,只会逼出一套平行系统。

未来的竞争将转化为结构性分离。

高管应变,策略后退

黄仁勋近期频繁现身亚洲,台北、新加坡、印度、香港,行程密集,背后只有一个目标:保住亚太市场的接触面。

他清楚,继续供货有风险,停供则必被替代。

这种进退两难,已经不是公司能独自应对的商业挑战。

早期的H800、A800勉强保住了营收,随着政策逐级压缩,连“缩水版”产品也失去生存空间。

H20原本是最后机会,但刚发货就遭遇冻结,合作全面停滞。

面对现实,英伟达主动调整策略。

不再预测中国收入,不再依赖单一区域市场。

财报中首次明确将中国营收归零处理,用以预防突变冲击。

内部资源分配也在变化。

面向中国的团队控制预算,产品重心向欧美客户倾斜。

可欧美AI产业起量慢、节奏稳,难以替代中国这种高速市场。

市场端信号更明确,多家AI企业已签署国产芯片采购协议。

本土厂商不再追求对标英伟达,只要能跑模型、够稳定,就能进场。

替代路径越来越清晰。

从算力芯片到模型框架,从数据平台到应用接口,国产生态逐步成型。

英伟达感受到压力,黄仁勋多次表示,美国不应用出口限制破坏全球技术合作。

他担心长久下去,会催生“技术栅栏”,逼迫中美科技体系彻底分裂。

资本市场的态度更现实,政治可以讲安全,股东只看利润。

中国断供带来的不是理念问题,而是数字下滑。

黄仁勋公开发言更谨慎,私下态度更焦虑。

退一步空间更小一步。

企业越靠近政府,市场越远离用户。

芯片不听口号,算力只认成本与效果,地缘逻辑迟早要让位于技术逻辑。

他没说出口的判断,写在财报里:中国,不再是增长引擎。

市场在走,自主加速

市场没等政策松动,自行调整节奏。

原本高度依赖英伟达的企业,开始用真实订单给出答案。

国产芯片厂商收到的咨询数量上升,测试流程全面启动。

技术人员不再反复追问H20何时解禁,而是直接切换工作流。

本土模型开发者态度也变了,与其苦等政策放行,不如推动现有国产平台迭代。

算力不够就分布式部署,架构不兼容就重写代码。不是退让,而是重构。

华为进入中心位置,其最新一代AI芯片已被多个行业客户测试验证,虽然性能与英伟达存在差距,在系统集成与成本控制上更具灵活性。

大模型公司在对接过程中发现,只要算法调整得当,落地方案依然可控。

芯片生态的核心不只是芯片。

背后是一整套框架工具、驱动系统、计算资源管理能力。

长期依赖外部方案,缺乏底层调优经验,如今被迫补课。

一部分企业干脆转向开源。

从数据处理、模型结构、推理路径,到部署框架,一步步替代商业闭源系统。

虽然开发周期拉长,但自主程度提升。

本地AI基础设施也在改造。

从芯片到板卡,从服务器到冷却系统,整条供应链按国产标准重构。

曾经只负责集成的企业,如今建立起自己的芯片适配团队。

产业链纵向延伸,水平能力互补。

这不是个别现象,政策封锁只是一根火柴,真正烧起来的,是整个市场对稳定供应的集体焦虑。

对大模型企业来说,芯片断供意味着核心能力失稳。

对投资人来说,黑天鹅越多,回报预期越低。

对政府来说,关键领域不能总靠豁免活命。

这套逻辑催生一个结果:替代,不是因为性能追平,而是因为市场需要安全感。

真正打败英伟达的,不是某款国产芯片,而是整个系统在重构中的自我完成。

英伟达依然在榜单上,但份额已被蚕食。

当切换动作完成一次,第二次就容易得多,市场不等人,技术也不等牌照。

优势退场,窗口关闭

黄仁勋曾说,技术领先才是护城河,当护城河被政策切断,领先也可能变成孤岛。

美国芯片企业过去的优势在于生态统治。

从架构设计、开发平台、工具链,到训练流程,每一步都掌握标准。

英伟达的CUDA曾是开发者唯一通道,也是市场最强锁链。

现在链条断了,中国被排除在生态之外,转而构建平行体系,当足够多的开发者放弃原有标准,生态就开始转向。

英伟达失去的,不只是订单,还有参与感。

一代又一代AI产品将在它看不到的地方发布、运行、升级。

封锁造成的,不是市场失误,而是结构性断裂。

美国政策制定者认为管制能延缓中国发展,现实却在倒逼中国补短。

核心算力不依赖进口后,追赶速度反而加快。

封锁挡住的是门槛,不是路径。

对英伟达来说,最大损失不是营收减少,而是失去了全球最活跃市场的反馈循环。

在中国这块热土里,大模型、视频生成、自动驾驶等场景高度集中,最能反映技术前沿。

少了这些反馈,产品开发方向可能脱节。

对整个美国芯片产业来说,情况更复杂。

联发科、博通、高通等企业都在观察英伟达的路径。

如果后者被迫退场,其他公司是否会自我审查,也成为变量。

黄仁勋已经尽可能在表达担忧。

在多个公开场合,他都强调不应通过贸易手段破坏产业结构。

他没有直接批评政策,却用市场数据说明一切。

英伟达股价依然坚挺,但投资人开始重估风险。

特别是在面对中长期发展时,失去中国订单意味着周期被拉长。

技术本身不会后退,需求却可能消散。

窗口在逐步关闭,曾经对中国开放的市场逻辑,在反制中走向收缩。

美国的芯片优势不再是不可替代,而变成了可选项之一。

等意识到这一点时,竞争早已换赛道。

从芯片本身,转向产业体系整体协同,而这正是过去十年中,美方始终忽视的变量。


参考信息:

英伟达“特供”中国的AI芯片H20仍未出货,或因美方再收紧出口限制 · 凤凰网科技 · 2025-09-14

黄仁勋最新发声:美对华芯片限制将反噬自身,全球供应链被迫割裂 · 观察者网 · 2025-09-15

AI芯片停供背景下,华为AI服务器测试需求激增,多家大模型企业已转向国产方案 · 财联社 · 2025-09-16

美限制再升级,国内机构启动AI芯片适配工程,英伟达或遭全面替代 · 经济观察网 · 2025-09-13

黄仁勋:封锁措施长期看将削弱美国芯片产业,鼓励企业全球化是正路 · 中国证券报 · 2025-09-12

英伟达将中国市场排除出增长预测,美媒:技术冷战正在改写全球市场格局 · 界面新闻 · 2025-09-17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科技   中国市场   美国   优势   英伟   芯片   中国   市场   模型   政策   企业   技术   管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