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戏台》:变的是世道,不变的是风骨

在一个AI写段子都能上热搜的年代,

一个72岁的老头想让观众在电影院,再次为精创剧本感动和落泪,有可能吗?

虽然他不年轻,也不是流量导演。

但他叫陈佩斯。

他拍了一部电影,名字叫《戏台》。



整部电影讲的是一群手无寸铁的戏子,被迫在一个拿枪的军阀面前表演。

演不好,就得死。

很荒诞对吧?

更荒诞的是,电影外,他演了一模一样的一出戏。


陈佩斯的戏里戏外


陈佩斯,对于这代的年轻观众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有些遥远的名字。

他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家喻户晓的喜剧明星,被称作“小品之王”,曾数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

但在互联网时代的语境里,我们大多只能通过B站的切片视频、一段段模糊的老录像认识他。

陈佩斯的喜剧传奇,戏里风光、戏外曲折。

他出身于演艺世家,上世纪80年代凭借与朱时茂合作的小品《吃面条》《羊肉串》等一炮走红。



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他的小品让全国观众在除夕夜开怀大笑。

作为第一代喜剧之王,陈佩斯和搭档为春晚奉献了太多经典瞬间,堪称初代喜剧顶流。

然而,在1998年春晚舞台的巅峰之后,他突然从大众视野消失了。

坊间传言他因与央视发生版权纠纷遭到封杀,实际上陈佩斯亲自澄清过,没人真正雪藏他,他是因为理念不和才选择了离开。

当年央视未经授权出售他的作品录像,引发陈佩斯愤而提起诉讼并胜诉。

但这轰动一时的官司只是导火索,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他与春晚导演组长期存在的创作理念分歧——节目究竟是追求浅表欢乐,还是笑过之后让人回味?



陈佩斯坚持喜剧应有讽刺深度和让观众笑过之后还能回味的内涵,而春晚更偏爱热闹祥和的节庆气氛。

在一次次无法调和的冲突后,这位倔强的艺术家选择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离开央视主流舞台后,陈佩斯并没有真的隐退。

他拒绝了多次重返春晚的邀请,把重心转向话剧和小剧场创作。

2001年,他推出话剧《托儿》,成功实现了从小品演员向话剧导演的华丽转型。

此后的二十余年里,他自编自导自演了一系列话剧精品,《阳台》《惊梦》,以及2015年首演的《戏台》等。



小剧场的陈佩斯远离了数以亿计电视观众的喧嚣,却赢得了戏剧舞台上一票难求的口碑。

以《戏台》为例,话剧版十年间演出360多场,豆瓣评分高达9分,场场爆满。

正如陈佩斯所说:“戏是演给人看的,可剧场装不下所有想看的人,所以我就想把《戏台》搬上大银幕。”

这句话道出了他这些年的坚持,哪怕舞台变小,艺术也绝不妥协。

对于如今习惯快餐娱乐的年轻观众来说,他的人生经历或许并不陌生。

高光时同侪的排挤,上级的敲打,低谷时坚守自我的清醒。

这种起伏,何尝不是许多人在人生道路上都可能面临的一幕?


谁是大帅?戏台上的荒诞众生相


电影《戏台》改编自陈佩斯同名话剧。

故事发生在军阀混战的民国乱世。

“五庆班”戏班班主侯喜亭(陈佩斯饰)带领一众戏曲艺人进京谋生,不料阴差阳错惹上了当地新登基的军阀洪大帅(姜武饰)。

因为一个匪夷所思的误会——包子铺的跑堂伙计“大嗓儿”(黄渤 饰)被洪大帅错认成了名震京城的京剧名角金啸天(尹正 饰)——戏班子被迫“钦点”上演传统剧目《霸王别姬》。



戏台之上,一出荒诞离奇的好戏就此开场。

台前台后,各色人物因为这场荒唐的点戏而卷入漩涡:有贪生怕死临阵逃跑的,有坚持艺术宁折不弯的,有见风使舵两头讨好的……

小小戏院如同乱世缩影,草根艺人在刀枪威权下的挣扎一一登场。

矛盾的两端非常鲜明:

一边是手无寸铁、以卖艺为生的戏子;一边是手握枪杆、翻云覆雨的权力。

这种强烈反差的设定使影片笑料百出,却也在嬉笑怒骂之间刺痛人心。



正如媒体评价所说,《戏台》通过一连串身份错位和荒唐误会制造喜剧效果,但笑声背后探问的是权力与艺术的关系。

当洪大帅一言不合就开枪的时候,全戏班人等没人敢反抗,连唱戏都得照他喜好改戏码——霸王不能别姬,必须改成大团圆的过江东,戏曲传统和审美统统不算数。

荒诞吗?荒诞极了。

然而这一幕幕似曾相识,仿佛映照出现实中艺术在强权和市场面前被扭曲、被迫妥协的影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戏台》像是《霸王别姬》的另一面镜子——依旧是戏班子,依旧在乱世沉浮。

但陈佩斯换了一种方式——用喜剧戳醒人。

洪大帅,大字不识几个,却偏偏只认自己喜欢的桥段,不管上下文、不讲规矩。

戏班里的人呢?

一肚子戏文,一身手艺,却要在枪口下改戏、装孙子、违背行规,只为活下来。

这是当代喜剧里最荒唐的隐喻。

几十年前,《霸王别姬》问的是:“戏子有情,biao子无义”。

而在《戏台》里,陈佩斯扔出了一个更犀利的问题“戏子到底有没有文化?”

文化是谁说了算?是台上唱念做打的角儿,还是台下拿枪的主儿?



没有正面回答,没有说教口吻。

但观众看得出,那层辛辣的讽刺就藏在笑点后头,当权力能随意修改剧情,艺术还无法保有自己的尊严。

所以,对很多只在B站刷过陈佩斯老录像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一部稀缺的影院体验——既有老派喜剧的节奏感,又藏着现实的硬骨头。

笑得酣畅,想得久远。


是不是迟到了?


尽管《戏台》的口碑不俗,但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横在眼前,这部诚意满满的作品,会不会生不逢时?

当下的电影市场,充斥着感官刺激与情绪快感,而观众的注意力,被不断加速的生活节奏切割成碎片。

房贷、就业、物价,才是多数人每天睁眼必须面对的题目。



对很多普通人来说,艺术电影早已不是生活的组成部分,而是一种奢侈的调味剂。

不是不想感受讽刺喜剧的妙处,而是确实没有精力分给一部讲民国戏班命运的作品。

陈佩斯没有选一个对他有利的时间点,而是选了一个他觉得说话合适的节点。

他打磨七年,不粉饰、不讨好、不借流量。

只为在这个热闹浮躁的市场里,给创作本身保留一点体面。

这种体面可贵,也可能正是《戏台》的局限所在。



它写得好,节奏准,结构紧,观念透。

但它说的,是如何演好戏、是艺术在权力下的挣扎,而不是我们当下最急切的情绪,例如房租、水电、裁员通知,或者一次不确定的健康报告。

它像一封写得极其认真的信,投进了一个不太再读信的时代。

对陈佩斯来说,这已经是一次完整且干净的表达。

但对这个时代来说,这或许也是一次美好但注定短暂的停顿。

它留下的,不是爆款,而是一种羡慕又落寞的情绪。

一个72岁的老人,可以慢慢讲完他想讲的。

而我们,很多人连说一句完整的话都要看场合、看身份。

所以《戏台》不只是他的作品,也是一面镜子——照出谁在说话,也照出谁只能沉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4

标签:娱乐   戏台   风骨   世道   喜剧   荒诞   洪大   话剧   观众   戏班   艺术   戏子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