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茶网 资讯】“几乎所有咖啡巨头都在加速下沉。”兴茶君近日在走访和调研多个城市的街头巷尾时发现,在消费分级的趋势下,各大咖啡品牌正上演“攻城略地”的激烈戏码:一边通过高性价比产品抢占年轻消费者心智,一边把门店开到小学门口、社区楼下,甚至乡镇街头。瑞幸更是直接把咖啡店怼到小学门口了!
仔细观察茶行业,2025年多地茶叶批发市场“几天都做不成一笔生意”,高端普洱价格腰斩,茶城客流下滑超40%。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行业痛点?又该如何破局?
近期有媒体报道,重庆、杭州、南京等地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小学门口的咖啡馆成了宝妈们的“新宠”。她们把接送孩子的碎片时间,变成了自己的“短暂放空”时光。
在杭州,一家叫“歇一歇咖啡”的店,就开在小学正对面,每天下午两三点钟,接孩子的家长们就会三三两两进店,点上一杯咖啡或奶茶,再搭配些甜点,边聊天边等孩子放学。店主说,开店是出于情怀,没想到会这么受欢迎。
在上海,这样的场景更常见,年轻宝妈们送完孩子后,会折返咖啡店“自我充电”,或处理工作,或约闺蜜小聚。南京、武汉、郑州等地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尤其在孩子上兴趣班的间隙,培训机构周边的咖啡馆成了家长们的“刚需歇脚点”。
社交平台上,宝妈们分享这份“偷来的时光”,但也有人质疑这是不是“伪需求”。真实情况究竟如何?这背后又反映出怎样的消费趋势?
经过进一步仔细研究发现,瑞幸等品牌扎堆小学门口的现象,本质是精准切割碎片化消费场景的成功实践,其策略可总结为三点:
此图为兴茶君用AI设计的门店示例,仅供思路说明
首先是场景定位精准化。其瞄准家长接送孩子的“等待时间”,将咖啡馆打造成舒适的“第三空间”,精准满足了宝妈社交、办公、休憩需求。正如一位宝妈所言:“这里的咖啡可能不是最好的,但绝对是附近等孩子最舒服的地方。”
其次是客群复合化运营。看似表面服务宝妈,实则覆盖社区多元人群。真实客群远比“宝妈”标签丰富:从移动办公的白领到需要线上会议的大学生,再到稳定的教职工群体,共同构成了校门口咖啡馆的多元消费生态。
最后一点,便是业态协同共生。选址紧邻培训机构、中高端社区,解决“接送人流难支撑”的痛点。
校门口咖啡馆的兴起,本质上是咖啡消费场景颗粒度不断细化的体现,从写字楼到医院、学校,核心是“为特定人群解决特定痛点”,而非简单追求流量。
瑞幸咖啡把门店开到小学门口,看似不按常理出牌,实则精准洞察了消费场景的新趋势。兴茶君以为,这一举动也为传统茶行业一些启示:在“颗粒度经济”时代,谁能更精准地嵌入消费者的生活动线,谁就能赢得市场。
传统茶行业长期困于“禅茶一味”的路径依赖,门店多集中在茶叶市场、高端会所,远离社区、学校等高频生活场景。而瑞幸的校园店占比已达6.12%,每16家店就有1家面向学生群体。相比之下,茶饮品牌却未能渗透年轻人的日常动线,错失了大量潜在消费者。
茶行业的困境不止于此。新品开发慢、产品创新滞后、同质化严重、场景固化、用户断层、数字化能力薄弱等等问题交织,导致年轻群体占比低,18-24岁用户在茶饮消费中不足40%,而咖啡消费群体中这一比例高达56%。
但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问题,愿意将高糖的奶茶替换成无糖茶饮,传统茶叶门店的机会就来了!此时,我们到底继续向左保守不变,还是向右拥抱变化呢?
向左:固守“文化溢价”的深耕路径
传统茶店可继续聚焦中老年资深茶客,以文化厚度与品质稀缺性构建护城河,强化茶空间的文化符号属性,如老舍茶馆通过茶会、古琴书画等传统艺术融合,将品茶转化为“文化沉浸式消费”,吸引高净值中老年群体复购。
向右:拥抱“新消费”的场景重构
传统茶店需打破茶城依赖,以颗粒化场景运营嵌入生活动线。当然,我们传统茶行业门店并非是去模仿瑞幸亦或奈雪,而是基于原叶茶的养生价值、茶文化内涵深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崛起与自信的优势,同时加强轻量化的产品思维以及场景运营商思维,将会构建出传统茶叶门店“独特文化+中式空间+优势产品”的三重优势,从而冲出“门店运营困难、消费者断层”的困境,实现突围。
是继续守着“明前龙井、百年古树”的稀缺性叙事,还是像瑞幸那样把门店开进写字楼、社区和校园?当95后用奶茶替代5000元/斤的老班章时,答案已清晰可见。除了极少数向左继续保持高端且小众的路线,更多的门店需要向右拥抱新消费。
那具体该如何做呢?
01
完成从“坐商”到“场景运营商”的转型:打破“茶城依赖”
传统茶店最大的痛点,是与消费者日常生活的脱节。而新锐品牌正通过“高频场景+轻量化触点”打破壁垒。兴茶君以为,在消费日益碎片化的当下,离用户生活半径500米的Mini门店,比离家5公里的旗舰店更有价值。
如今,也有部分茶空间已然在做尝试,他们在所在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比如tea'stone,其以“中国茶,新腔调”(China Tea, New Tone)为核心,将传统茶文化解构为年轻群体可感知的“美学+社交”生活方式,打破纯茶“老气”、“厚重”的刻板印象,聚焦20-35岁一线/新一线城市新中产,精准覆盖“茶小白”与进阶茶客双群体。
它的店铺都开在一线城市核心地标,如深圳万象天地、西安大雁塔等地方,剥离厚重仪式感、植入商圈高频场景、绑定年轻社交习惯,让中式茶从“文化符号”蜕变为“日常生活方式”,成为商圈流量新入口。
02
增加轻量化产品:降低体验门槛
消费者是需要进阶培养路径的,但入门必须简单、快速、直接且便利。一杯即饮茶的便利性,远胜过一饼收藏级普洱的教育成本。
我们看咖啡店的产品组合就能从中学到一二,他们不单单只卖咖啡,而是提供“咖啡+面包”、“咖啡+奶茶”等组合,适配碎片消费;而茶店仍以高价礼盒、整泡茶叶为主,缺乏即饮产品,让消费者进店理由变得单一,从而流失很多培养客户的机会。
这里举个值得借鉴的例子——燕语陈皮食养铺,其通过“药食同源+国潮轻养”重构传统滋补场景,以新会陈皮为杠杆撬动健康消费升级。兴茶君最近发现,近两个月,在广州正佳广场、越秀区的小北店等商圈或繁华的步行街上都能看到它的店铺,燕语将传统陈皮升级为轻量化、时尚化的养生消费品,解决年轻人“要健康、要方便、还要好吃”的痛点。
走进其门店,发现其推出了陈皮茶饮、咖啡等针对学生/上班族的引流产品,满足提神解渴;同时还推出陈皮桃胶燕窝、陈皮雪梨汤等现炖饮品,瞄准白领与家庭客群需求,再结合陈皮零食、袋泡茶、高端礼盒装陈皮等礼品系列,切入商务送礼与节庆场景,最后推出月卡/年卡私域服务,增强用户粘性,形成可快速复制的轻养生商业模型。
有数据显示,其成熟门店单日营业额可达4.5万元,验证了“高频刚需、无惧淡旺季”的业态韧性。
【结 语】
“没有不好的选址,只有不匹配的场景。”瑞幸的突围印证了场景适配的价值。当咖啡成为宝妈的“托管所”,茶为何不能是学生的“自习室”、上班族的“解压舱”?与其等待顾客上门,不如把茶送到他们的生活缝隙里。
茶香千年,但守旧者无未来。茶行业的“产品创新”与”场景革命”已刻不容缓,与其等待顾客“品鉴”,不如主动研究他们“喜欢的东西”,并嵌入他们的“等待时刻”。唯有打破传统半径,投其所好,方能拥抱新一代消费者。
更新时间:2025-08-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