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茶友催更霸王茶姬
文/刘宇翔
编辑/王芳洁
“警钟为谁而鸣?”央视发出诘问的两天后,有人还能用3块钱点到了一碗牛肉饭,有人29元减19元买到了一整条全麦面包,显然,外卖战争还在暗地里持续着。
仿佛一夜之间,所有平台都失去了忠实客户。对品牌的认可、对服务的买账,这些都统统不重要了,比价成了唯一的消费基操。
这几个月,补贴龙卷风将整个餐饮行业卷了起来,补贴催生的非理性消费,也让茶饮品牌们享受了短暂的“去库存”时光,但是慢慢地,事情也变得不对起来。战况最激烈时,各大茶饮品牌门店常见的场景是忙得脚不沾地的店员,以及店外拼命催单的一众外卖员,“交通拥堵”让一些茶饮品牌无法交付,价格是有折扣了,但体验也大打折扣。
所以,即便对于那些业绩数据看似高歌猛进的茶饮品牌,资本市场还是用了更谨慎的态度。因为只要躬身入局,在抛出最后一块筹码前,没有人敢先喊停。
除非,它没有跟庄。目前来看,在消费市场当中,中高端的茶饮和咖啡品牌参与外卖大战的程度,低于低端品牌,例如咖啡行业的星巴克、% Arabica,茶饮行业的霸王茶姬等。
不过,从结果来看,中高端饮品虽然没有乘机多收“奶茶税”,但也不会因此错过什么。
8月29日晚间,霸王茶姬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当季实现总净收入33.31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2%;全球GMV达81.031亿元,同比增长15.5%。海外市场GMV达2.352亿元,同比大涨77.4%。全球门店规模达到7038家。
一个更值得关注的数据维度是毛利率。今年上半年,绝大部分上市茶饮品牌的毛利率都出现了同比下调,这说明大家在以价换量的同时,牺牲了利润。但霸王茶姬的毛利率还在提高,已至53.9%,而行业水平基本都在30%左右。
这个对比是很重要的,它意味着有人想要今天赢,也有人想要明天赢。
01
这个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有利就有弊。
8月7日,外卖大战逐渐进入尾声时,立信咨询针对高线城市的外卖高频消费者,进行了一次专项问卷调研(以下简称“调研”)。调研得出的结论,并不令人意外:虽然外卖大战短期刺激了外卖订单增长,但外卖价格战强化了低价消费心智,行业价格锚点会被拉低,包括茶饮品牌在内的商家的利润也进一步收缩。
价格战对品牌的杀伤力同样巨大,消费者对参战品牌的“廉价消费”心智被进一步强化。道理也简单:既然可以几块钱乃至零元购就能买到,那么为什么要接受原来的价格呢?既然你可以几块钱或者零元购甩卖,说明你的产品就只值这个价,或者说连你都认为自己只值这个价。
另一个危险信号是:仅有15%的被调查者会在外卖价格回升后,仍然选择购买原来的商品。也就是说,一旦补贴退坡外卖价格回到原来的水平,不但被低价吸引来的消费者甚至原来的客群,也会面临流失风险。
这对于商家来说,绝不是好消息。
降价容易,回价难。平台手里的弹药终归是有限的,等待平台收足了流量,打不下去了,停止补贴,消费者对参战品牌的认知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固化,不愿再接受原来的价格。这时候,茶饮品牌的大麻烦就来了:是牺牲掉利润,自己补贴;还是订单下滑,门店亏损呢?
因为中国茶饮品牌基本都采取加盟模式,加盟商以个体经营户为主,他们不具备综观全局的能力,也没有太大抗风险能力,很多小加盟商甚至倾尽老本开家店维系生活。如若被突如其来的大战裹挟,因不可预期的单量影响了他们的经营决策,头脑一热,多招人,猛进货,一旦单量回落,它们将迎来第一波冲击波。
此外,前期外源性刺激下,为了完成订单,一些茶饮品牌多少囤积了水果、咖啡,或者与供应商签订了加量订单。咖啡倒还好,而水果不禁放,到时候是退单,还是降价促销,还是任其腐烂,都是损失。
黑色幽默的是,很多茶饮品牌们此前斥巨资、花费无数精力打造的品牌定位、调性,现在却自己花钱参与打下来。但这也并不能全怪它们,毕竟它们在平台面前是没有什么议价能力,不参与就意味着被限流,而参与了虽能带来更多订单,但客单价却很低,门店赚不到钱。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黄浩认为,补贴大战带来的低价竞争打破了原有的竞争平衡,带来价格体系的混乱,其终究无法实现多方共赢,更无法达到“促进消费、实体受益”的良性目标。
星巴克、霸王茶姬之所以都不怎么卷入这场外卖三国杀,正是明白了品牌的价值。要建立它,很难,但要毁掉它却很容易,只需要无限度地牺牲长远以获取短期流量。
如果消费者是因低价而来,也会因更别家更低价格而去,单纯靠价格并没法构筑坚实的品牌护城河。说到底,中国人喝茶比喝咖啡的时间长很多,今天我们选择早起一杯美式咖啡,那是因为市场上没有提供新式好茶的产品。
据说,在此次外卖大战当中,霸王茶姬坚持三个原则:坚决不盲目跟风卷入价格战;坚持高价值品牌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和精细化运营提升优化运营效率。
坦率说,很多茶饮品牌抛开苦心经营的品牌、价格体系主动、被动卷入价格战,不能说不理解,只能说确实都挺不容易,因为冲量拿个短期业绩也是充满诱惑的,你不做,其他人会做。
这何尝不是“囚徒困境”呢。
02
从长远来看,外卖大战对于茶饮行业的冲击,恐怕还不止在价格体系上,其产品,供应链和会员体系的建设节奏,都将受到深远的影响。
蜜雪冰城这类的工业化奶茶单算,以霸王茶姬为例的高端茶饮,其主要原材料是奶和茶叶,都是农产品,这类供应链建设则更需要保持稳定的节奏,历史上因为终端爆炒,导致农产品产量激增,最终价格暴跌,谷贱伤农的案例比比皆是。并且,短期大量扩产,也会导致农产品质量不稳定,影响产品质量和口碑。
所以,任何一家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企业,都已经将最高的关注度给到供应链,遗憾的是,营销大战往往会吸引到企业的全部火力,让所有人都“杀红眼”,忘记了自己从哪里出发。
显然,霸王茶姬还很冷静,在外卖大战正酣时,其创始人张俊杰决定,于今年下半年全面启动核心原料的升级计划,涵盖茶叶、奶源、糖浆等所有关键原料品类。
关键供应链的升级实际上更早就开始了。4月30日,霸王茶姬与中茶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就原料供应、技术共研、全球市场拓展、产业标准制定等方面达成战略合作。中茶公司隶属中粮集团,是中国茶叶市场占有率排第一的龙头企业,也是中国唯一布局全产业链,经营全品类茶叶的企业。
其实此前,中茶公司就已经和霸王茶姬展开了密切合作。自2024年第四季度以来,中茶公司已为霸王茶姬稳定供应了数百吨原叶茶,并帮助其进行产品的区域测试。因为两家都是想认真做茶,中茶公司推动了六堡茶快速陈化工艺、滇红智能化萎凋发酵系统、莉花茶低温窨制技术等落地投产,霸王茶姬则在产品、制茶工艺创新下了不少功夫。
中国是茶的故乡,幅员广袤,土壤、气候多样性,在一代代辛勤的茶农培育下,种植出全世界品种最多、质量最好的茶,不同地区又有独特的制茶工艺,红茶、绿茶、白茶、黑茶等等,应有尽有。深度挖掘特色茶品,通过现代化工艺做出高品质现制茶,才是实现产品与消费忠诚度正向循环的路。
这个正向循环一旦建立,会像流水一样,滔滔不绝,例如霸王茶姬现在不仅有超级单品“伯牙绝选“,二季度推出的新品“ 一骑红尘”的表现也非常亮眼,同时限定回归的“夏梦玫珑”也广受欢迎,登上本季度最受欢迎单品榜单的前列。
在小红书一个霸王茶姬新品的帖子评论区,很多人在刷“晴山栖谷回来求你了”、“还我金乌扶摇”“青沫观音还会再上吗?”
这种盛况,你在泡泡玛特的帖子下面也能看到。有意思的是,泡泡玛特最核心的能力就是能不断打造超级单品以及限定款。
霸王茶姬也在构建这种能力。4月以来,霸王茶姬在部分国内的区域市场开始推出限定产品系列,包括江苏的“万象碧螺”,浙江的“风荷曲苑”,广东的“赤霞跃金”、“浮光映橘柚”,此外,在贵州、四川、西藏也都推出了限定新品,同步发售的区域非遗文创周边,基本一货难求。
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用户们期待着霸王茶姬上架他们的心头爱,分享新品口味。事实证明,消费者不只会为低价买单,更会为好产品买单,也为尊重本地文化为本地做贡献的品牌买单。中国人喝了千年的茶的舌尖味蕾是能品尝出好茶,也会对好喝的茶念念不忘。
爱屋及乌的是,在小红书上,霸王茶姬的限定周边已经成为“社交货币”,文化成为品牌的“情感锚点”。
这使得,霸王茶姬霸王茶姬全球门店规模达到7038家,注册会员数突破2亿大关,季度净增1455万,同比增长42.7%,二季度,73.9%的小程序订单来自下单两次及以上的注册客户。
03
企业经营是一场马拉松,最终落在规模、品牌、效益三个方面。今天,外卖大战的喧嚣带来的单量,最终会因为补贴退坡而消失。
人民日报在2022 年就指出,品牌建设事关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以大疆、泡泡玛特、比亚迪等新中国品牌在海外的高速增长,不再靠价格战,而是靠技术+品牌。唯有创造一种新生活方式,建立强势的品牌才能打开海外市场,改变人们对中国品牌的认知。
全世界有20 多亿人喝茶,所要做的不是培养消费习惯,而是培养消费品味。不止中国,很多国家都有其自豪的文化以及好茶,要真正出海,就需要用现代技术融合当地特色。能力是可以复制的,如果能在中国本土挖掘出好茶、做出好茶、讲好故事,这套方法论、打法同样也能复制到海外。
今年4月,霸王茶姬在东南亚推出的“谷香焙茶”(Hojicha Genmai Milk Tea)成为现象级爆款,获得消费者追捧,特别是在马来西亚市场,产品上市两周内主要城市即告售罄,助力品牌荣登东南亚茶饮品牌声量榜榜首。
尊重当地文化,也是打开发达国家市场的方式,霸王茶姬与大英图书馆联名的伯爵茶系列(Earl Grey series),直接促进了强劲的购买力,推动新加坡市场在活动期间的销售杯量实现了可观增长。
二季度,霸王茶姬马来西亚178家门店盈利能力超预期;新加坡门店二季度日均销量稳定在1500杯以上,单店盈利模型持续优化。其他海外市场同样表现突出:4月开业活动期间,印尼市场共吸引了约3.5万名新会员,泰国门店开业三日新增会员约1.5万。支撑这些成果的,是霸王茶姬构建的本土化团队,以及本地化产品。
与东南亚市场不同,霸王茶姬北美市场的开拓经历了更长的准备时间,步伐更加稳健谨慎。今年5月11日,霸王茶姬北美首店正式开业,门店位于美国洛杉矶人气商场Westfield Century City,首店开业当天销售杯数超过5000杯,其代表的与咖啡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吸引了不少当地消费者到店消费,至今仍维持日均售出1000杯的水平。
分析师电话会上,张俊杰首次公布了全新的北美核心管理阵容:任命Emily Chang为北美首席商务官,她曾担任麦肯世界集团中国区CEO、星巴克中国首席市场官、洲际酒店集团首席商务官。同时任命Aaron Harris担任北美首席发展官,他曾在Dutch Bros Coffee(荷兰兄弟咖啡)担任高级开发副总裁。他们跨行业经验以及连锁商业运营背景,将加快霸王茶姬拓展北美市场,今年8月,霸王茶姬美国第二家门店已开始试营业。
一个品牌要对用户好,也要对客户(加盟商)好,还要对生态伙伴好(供应链),以此才能形成正循环,构建起长期运转的增长飞轮。
张俊杰认为,中国企业正在经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的发展阶段,价格战可能短期吸引消费行为,但长期来看不符合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很难,很不容易,否则同样巨大的咖啡市场,仅有星巴克能率先跑出来。但跑出来的回报也是巨大的。星巴克以1.6 倍的门店数量,获得最大对手7.7倍的年营收,以及约10倍的市值。
这就是建立在优质供应链、产品、品牌、用户心智上的溢价。
当下新茶饮市场已经进入精耕细作的阶段,当市场教育完成后,消费者对口感、品质与特色会更挑剔,竞争已从门店数量、价格力转向产品力、差异化,区域食材、文化元素和供应链在地化。
回头再看这次奶茶狂欢,它来得很像酒吧里的摇铃传统,有人喝高了就会去摇,然后请全场喝酒。
但是Happy hour过后,大家只会为喝到一杯便宜酒而高兴几分钟,至于那个喝高的人,除了几句吹嘘,其他一无所获,没人对他有印象。
所以请记住,不要在上头的时候“摇铃”,警钟会响。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