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印度一度被捧上了神坛。孟买股市飙涨、外资蜂拥而入,西方媒体连着几个月把“下一个中国”这个标签贴在印度身上,仿佛只差一个签字,印度就能摇身一变成为新世界的供应链核心。
可2025年,一场发生在5月7日的空战,不仅让印度空军吃尽苦头,更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
四个月过去,不安的征兆没有消散,反倒越演越烈。曾经热情高涨的国际资本转身离场,战略盟友开始冷眼旁观,印度“全球制造中心”的梦想,莫迪只能眼看着被现实一巴掌打碎。
问题是,这一切,还只是开始吗?
就在去年底,印度还被《经济学人》誉为“最具吸引力的新兴市场”,孟买30指数创出新高,外资净流入创下历史纪录,连美国银行的基金经理都在报告中写道:“印度是亚洲的新引擎。”
但短短几个月,一切就变了味。2025年上半年,恒生、日经、上证等主要市场纷纷走高,唯有孟买股市一蹶不振,成了亚洲表现最差的主要市场。
西方媒体用“令人失望”来形容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市场。资本的嗅觉一向灵敏,它们不讲情面,只有利润。
最直接的信号,是印度卢比的持续下跌。即使美元本身在走弱,卢比仍然跌到了历史低点,说明问题已经不是汇率本身,而是信心的全面塌方。
美国银行最新调查显示,超过三成的全球基金经理在主动减持印度资产,这在亚洲国家中垫底。而更令人侧目的,是直接投资的大撤退:2025财年,印度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只剩下3.53亿美元,较前一年暴跌超96%。
资本为什么会突然“变脸”?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从地缘安全的角度看,印度在“五七空战”中的惨败并非小事,这不仅暴露了其军力的短板,也让投资者对其地缘稳定预期彻底改观。
在全球产业链高度敏感的当下,谁愿意把供应链押在一个可能随时爆发地区冲突的国家?资本一旦意识到“印度不是想象中那么安全”,撤离只是时间问题。
军事上的失利带来的是战略地位的动摇,而当这份动摇传到华盛顿,事情就变得更棘手了。2025年8月,美国政府以“违反制裁、进口俄罗斯石油”为由,宣布对印度部分出口商品加征高达50%的惩罚性关税。
受冲击最严重的,是印度赖以出口创收的纺织和鞋类产业。这两块加起来占了印度对美出口的半壁江山,关税一落地,价格优势直接蒸发。此举等于精准打击了印度的经济命门。
相比之下,中国的产业链更完整,抗打击能力也更强,美国对中国的加征关税未能撼动其制造业根基。
但印度显然扛不住。更关键的是,美国的态度发生了质的变化。
过去几年,印度被西方当作“制衡中国”的桥头堡,但“五七空战”的惨败让美方对其军力产生了严重怀疑。
《外交政策》的一篇评论指出,美国对印度能否真正发挥地缘战略作用,已经“不再抱有幻想”。
这种战略价值的贬值,直接导致了政策态度的冷却。关税只是一种手段,背后真正传递的信息是:你的“地缘红利”已经用完了。
更现实的问题是,印度并非不可替代。越南、孟加拉国、泰国等国正在迅速崛起,背后同样有美西方的资本和政策支持。印度一旦“掉链子”,立马就会有国家接棒。
面对外部环境的剧变,莫迪政府喊出了“自力更生”的口号,甚至在古吉拉特邦的一次讲话中强调:“不能依赖外国,我们要靠自己。”
这话听上去很提气,但问题在于,印度真的有这个底子吗?
现实是残酷的。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跌到12.5%,这是1967年以来的最低点。莫迪上任时曾豪言要把这个数字拉到25%,打造“世界制造中心”。
可十年过去了,这个目标越来越像个遥不可及的梦。与此同时,服务业也在遭遇寒流。AI技术的快速普及,让外包行业面临大面积裁员,过去靠“英语+键盘”就能拿高薪的岗位,如今不再吃香。
而制造业又无法吸纳这些被AI挤出来的劳动力,导致高技能失业和低端岗位不足同时存在。当下,印度的劳动力参与率长期维持在50%左右,也就是说,有一半的人口根本没有参与到经济中。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不靠口号,根本解决不了。
更讽刺的是,就在莫迪高喊“自力更生”的同时,印度每年依旧大量进口武器、能源和高端电子产品。没有技术、没有工业基础、没有完整产业链,这样的“自力更生”,说到底只是个姿态。
真正的问题在于,莫迪政府一直想在不触动既得利益的情况下推进改革,既不愿放弃西方资本的支持,又想收割民族主义情绪,结果就是两头都没讨好。
如果说空战是一道分水岭,那么后来的资本撤离和美印关系降温,就是连锁反应的延续。
而真正让印度陷入“成长焦虑”的,是其自身结构性的问题。这不是一两场战斗能决定的,也不是一两份政策声明能挽回的。
今天的印度,面临的是三重压力:地缘稳定性的下降,国际信任的流失,以及自身改革动力的不足。
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让印度的“世界工厂”梦想陷入停滞。而这场空战,只是让这一切提前揭晓了答案:印度不是下一个中国,它也暂时还做不到“替代中国”。
中国的路径没有惊天动地,但走得稳。靠的是技术积累、产业链构建、政策托底,而不是短期资本和战略投机。
真正的大国崛起,不靠运气,也不靠别人给的机会,而是靠自身的定力与内力。印度的这次“刹车”,或许正好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反面教材。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