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立冬:牢记“五不做”,吉祥无疾祸,安稳入冬少烦恼

“立冬封藏,万物归静”,11月7日立冬将至,标志着冬季正式拉开序幕。


此时阳气潜藏、阴气渐盛,气温骤降、寒气袭人,人体的生理机能也随之进入“休养模式”。


想要平安过冬、远离疾祸,关键在于顺应节气规律,避开养生误区。老辈人常说“立冬五不做,吉祥无疾祸”,这“五不做”藏着顺应自然的养生智慧,建议尽早了解并践行。




一、不贪生冷,护住脾胃阳气


立冬后脾胃功能本就偏弱,寒气最易从口而入。此时若贪食冰淇淋、冷饮、生鱼片、凉拌菜等生冷食物,或直接吃刚从冰箱取出的水果、蔬菜,会直接刺激肠胃黏膜,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气积聚体内。


轻则引发腹痛、腹泻、腹胀,重则加重手脚冰凉、畏寒怕冷的症状,甚至诱发老慢支、关节炎等旧疾。建议立冬后饮食以温热为主,寒性水果如梨、荸荠、西瓜可蒸熟食用,食材尽量通过蒸、煮、炖、焖的方式烹饪,护住脾胃这个“后天之本”。




二、不盲目进补,避免虚不受补


“立冬补冬”是传统习俗,但进补绝非“猛吃大补”。


中老年人消化能力有限,年轻人也需循序渐进,若盲目食用人参、鹿茸、阿胶等名贵补品,或过量摄入羊肉、狗肉等温热食物,容易导致上火,出现口干舌燥、咽喉肿痛、便秘等问题;


而体质虚寒者若进补不当,还可能加重体内湿气,引发腹胀、乏力。


立冬进补应遵循“温和滋养、辨证施补”的原则,优先选择山药、红枣、枸杞、牛肉等家常食材,食补恰到好处即可,切勿追求“贵价补品”,反而伤了身体。



三、不熬夜耗阳,养护先天元气


中医认为“冬主封藏”,立冬后阳气本就潜藏,需要通过睡眠来养护。


熬夜会直接耗损元气,导致阳气外泄,不仅会让次日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还会降低身体抵抗力,让寒气有机可乘,引发感冒、头痛等问题,长期熬夜还可能加重失眠、焦虑。


建议立冬后尽量在晚上10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早睡以养阳气,晚起以固阴精,让身体在睡眠中充分休养,积攒抵御寒冬的能量。




四、不忽视保暖,别让寒邪入侵


立冬后寒气渐重,“寒从脚起,病从寒来”,很多人习惯“秋冻”,或觉得刚入冬不算太冷就拖延添衣,尤其容易忽视颈肩、腰腹、双脚等关键部位的保暖。


颈肩受凉易引发头痛、颈椎病;腰腹受凉会损伤肾阳,影响脾胃运化;双脚受凉则会导致气血不畅,加重畏寒。


建议立冬后及时增添衣物,出门戴帽子、围巾,穿防滑保暖的棉鞋;在家避免久坐凉椅,睡前用温水泡脚15-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不给寒邪入侵的机会。




五、不剧烈运动,顺应封藏之道


冬季养生讲究“藏”,而非“动”。立冬后若进行高强度、剧烈运动,如长跑、跳绳、大重量健身等,会使身体出汗过多,导致阳气外泄,反而违背“封藏”的节气规律。


剧烈运动还可能因冷热交替、呼吸急促,增加心脏负担,尤其对中老年人不友好。



建议选择舒缓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打太极、练八段锦等,运动时间以白天阳光充足时为宜,强度以身体微微发热、不出大汗为度,既能促进气血循环,又不会耗损元气。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立冬是冬季养生的“关键节点”,养生不在于复杂的方法,而在于顺应自然、贴合身体需求。


11月7日立冬将至,牢记这“五不做”,避开养生误区,再搭配温和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就能护住元气、抵御寒气,吉祥无疾祸,安稳度过整个冬天。


愿大家都能顺应时节、好好照顾自己,在冬日里收获健康与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7

标签:养生   日立   安稳   吉祥   烦恼   立冬   阳气   寒气   脾胃   身体   元气   建议   睡眠   保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