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避寒
编辑|避寒
当我们抱怨现代学区房价格飞涨时,可曾想过千年前的宋朝?那个时代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接受好教育,同样疯狂到令人咋舌。
开封府朱雀门外御街东侧,商铺林立,房租飞涨,这里有宋代最高学府太学,宋朝就已经出现了"学区房"概念。
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大宋,这个王朝有个特点,特别爱读书人。
不是说说而已,宋太祖直接下令:"以文治国",科举制度在这个朝代彻底成熟。
以前要当官,你得有门第,得有人推荐,宋代不一样,任何人都可以自己报名参加考试。
这意味着什么?平民子弟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宋史》记载,北宋人物中,出生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出生于布衣的超过二分之一。
时代越晚,布衣出身的比例越高。到北宋晚期,通过科举入仕的布衣官员超过五分之四。
这种变化震撼整个社会,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宋代皇帝还搞了个"神童举",就是专门选拔天才儿童。家长们疯了一样培养孩子,农工商各教子读书成了社会风气。
街头巷尾都在讨论,你家孩子几岁开始读书?会背多少诗?认识多少字?
这种教育焦虑,跟今天何其相似。
印刷术普及让情况更加疯狂,以前书籍是贵族专利,普通人想都别想。现在不同了,大量书籍出版发行,平民百姓终于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
书店开始在城市里遍地开花,知识从贵族走向平民,每个家庭都在算账,花多少钱买书?请什么样的先生?
读书就能当官,当官就有钱有地位。
开封府内城朱雀门外,御街之东,这里是什么地方?北宋的CBD。
《东京梦华录》这样描述:"御街东朱雀门外,西通新门瓦子以南杀猪巷,亦妓馆。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
翻译成现代话就这里有商业街,有娱乐场所,有住宅区,有茶楼,晚上还特别热闹。
太学就在这个黄金地段。
这不是学区房是什么?
太学最初在国子监内部,学生太多了,"不足以容学者"。朝廷只好让太学搬家,从国子监迁到御街东面的锡庆院。
还不够,神宗熙宁年间,又将锡庆院旁边的朝集院西庑并为校舍。徽宗崇宁年间,在京城南门外营建新校舍,"为屋千八百七十二楹"。
规模有多大?每年3800个学生。
这些学生怎么上课?分斋授课,80个斋,每斋30人。相当于现在的小班制,每个斋设斋长,就是班长。
太学只是国子监下属学校之一,国子监还管着:
国子学:只招七品以上官员子弟,贵族学校
四门学:招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平民优秀子弟,平民学校
小学:8到12岁儿童,相当于大学附中
律学、武学、书学、画学、算学、医学:各种专业学校
这简直就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大学。
国子监还有个重要功能刻印、售卖书籍。想想看,掌握了出版业,就掌握了知识传播,这种垄断优势,现在的名校都比不上。
周边配套呢?商业繁华,交通便利,文化氛围浓厚。住在这附近,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氛围。
家长们开始盘算,在太学附近买房子,还是租房子?
宋代父母有多疯狂?从孩子还在肚子里就开始规划教育路线。
不夸张,胎教在宋代就很流行,孕妇要听雅乐,看诗书,保持心境平和。生下来8岁就要"出就外傅",接受正规教育。
家庭教育投资有多大?科举时代培养一个学生,主要开销是学习用品和赶考旅费,听起来不多,实际很可怕。
普通农民家庭一年收入能买多少书?印刷术普及前,一本书相当于普通人几个月工资。印刷术普及后便宜了,一本书也要几天工资。
更别说请私塾先生,好的先生一年束脩,相当于中等人家一年开支。
家长们还要计算机会成本,孩子读书就不能干活,就没有劳动收入。对普通家庭来说,这是巨大压力。
为什么还要坚持?投资回报率太诱人。
一个县令年收入多少?相当于普通农民家庭几十年收入。一个进士及第,全家从此改变阶层。
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
宋代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服务业,书店、文具店、培训机构,应有尽有,还有专门的"陪读"服务。家长可以租房子陪孩子读书。
这跟现代陪读一模一样。
富裕家庭直接买房子,中等家庭租房子,贫困家庭咬牙借钱,为了孩子教育,全家总动员。
宋代太学生分成三等:外舍、内舍、上舍。外舍是新生,内舍是中等,上舍是优秀学生。
上舍生有什么待遇?直接授官,不用参加科举。
怎么才能让孩子进上舍?需要什么条件?要花多少钱?
宋代"学区房"现象,本质上反映了教育资源稀缺。
太学周边房价有多贵?史料没有直接记录,从侧面可以推断出来。
《东京梦华录》记载,太学南门有横街,专门为太学服务。这条街上有什么?书店、文具店、客栈、茶楼、饭馆。
商业越繁荣,房租越贵,这是永恒规律。
更重要的是,住在太学附近有实际好处。
第一,信息优势,最新的教育政策,考试动态,招生信息,都能第一时间知道。
第二,人脉优势,邻居都是读书人家庭,孩子从小接触的就是书香门第,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什么教育都重要。
第三,资源优势,好的先生,优质的教材,学习用品,在太学附近最容易找到。
宋代书院也很发达,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号称"四大书院"。
这些书院周边,同样出现了"学区房"现象。
宋代太学实行"分斋教学",不同的斋有不同的专业方向,经义斋主修经史学术,治事斋主修实务。
这相当于现在的重点班和普通班。
家长们开始研究孩子适合哪个斋?怎么才能进好的斋?
宋代教育制度有个官学和私学并行发展的特点。太学是官学,书院是私学,两套体系相互竞争,相互补充。
这种竞争带来什么结果?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教育机会不断扩大。
宋代成为中国历史上进士数量最多的朝代。
史学大师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这话不是夸张,宋代文化成就确实登峰造极。
为什么能达到这种高度?教育普及是关键因素。
宋代父母的教育投资,培养出了程朱理学、宋词、宋画、宋瓷等文化高峰。
知识改变命运,在宋代得到完美验证。
回到开头的问题,宋朝父母为了孩子上学有多疯狂?
答案是跟现在的父母一样疯狂。
择校而居,倾家荡产供孩子读书,研究教育政策,打听内幕消息,这些现代教育焦虑,宋代父母一样不少。
教育改变命运的逻辑,千年来从未改变。
宋代"学区房"告诉我们,教育资源稀缺的地方,必然出现空间溢价。
这是人性,也是规律。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宋朝的"大学"是怎么上课的》- 详细记录了北宋太学的地理位置和教学制度
浙江社科网《发展到巅峰的宋朝教育制度》- 权威阐述了宋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更新时间:2025-08-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