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天的日历格外引人注目,因为今年迎来了难得一遇的“闰六月”。
浙江德清有位九旬老太太,最近总跟孙子念叨:“你奶奶我小时候,每到闰月,你太姥姥就会坐在炕头纳新鞋。”她一边说,一边摩挲着床头那双黑布鞋——针脚密得像蚂蚁爬,鞋帮上还绣了朵小牡丹。
“那时候家里穷,买双鞋不容易,但闰月要多给爹娘做双鞋,图个‘脚踏实地’的彩头。”现在广东、福建的农村,已婚闺女还会专门给爸妈送双“闰月鞋”。
为啥?
鞋和“谐”同音,图的是家里和和睦睦。
您瞧,老辈人传下的不是鞋,是把对父母的牵挂,一针一线缝进鞋底了。
北方人过闰月,更爱捣鼓吃的。
无锡的王阿姨这两天忙得脚不沾地,蒸箱里的闰月面咕嘟冒泡,笼屉里的闰月糕散发着米香。
“面要拉得长,糕要蒸得软,图的是日子长长久久、步步登高。”她边揉面边说,“以前穷的时候,闰月能吃上口白面馒头都高兴,现在日子好了,这手艺可不能丢。”农耕社会靠天吃饭,闰月多出来的一个月,就像老天爷多给的“缓冲期”——新麦刚收,正好做面糕,既是谢祖宗保佑,也是盼着接下来风调雨顺。
不过闰月也有讲究。
上海的老张头最近正跟儿子商量婚期,儿子选了8月,他直摆手:“闰月不成亲!老话说‘虚月建家,根基不稳’,咱宁可信其有,把日子往后挪挪。”江苏的老木匠李师傅更谨慎,他说老家盖房有个规矩:“闰月里阴阳乱,砌墙容易歪,还是过了闰月再动工踏实。”现在家装旺季遇上闰月,好些客户都主动把量房、开工的日子往后推——图的不就是个安心嘛。
最逗的是闰月的“嘴上功夫”。
福建的陈奶奶总叮嘱孙子孙女:“闰月里说话要留神,别老说‘病’‘坏’‘倒霉’这些词,嘴上带‘余气’,容易招晦气。”她自己倒先示范起来:“吃饭要说‘吃得香’,出门要说‘一路顺’,看见邻居提菜也要夸‘今儿菜真新鲜’。”孩子们刚开始觉得麻烦,后来也跟着学——毕竟谁不爱听吉利话呢?
这些习俗看着五花八门,其实都有门道。
送鞋是孝顺,吃面糕是盼好,避禁忌是求稳,讲吉利话是图个顺气。
老辈人传下的不是迷信,是过日子的智慧——穷的时候,靠这些仪式感撑着盼头;富的时候,靠这些老理儿守着本真。
现在您再看这闰六月,哪是“多出来的一个月”?
分明是把祖辈的心意、对日子的讲究,打包送到了眼前。
就像陈奶奶说的:“日子是过出来的,讲究是传下来的,咱把这闰月的规矩守好了,就是给子孙攒福气呢。”
更新时间:2025-07-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