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白宫官网突然挂出三部长联名声明,国务卿、交通部长、能源部长同时签字,直指四天后开幕的国际海事组织伦敦会议。
声明里列出一串强硬措施,禁止船舶进港、征收额外港口费、限制签证,甚至要制裁他国官员,目标只有一个:阻止航运业碳税框架通过。
此时,距离4月那场关键投票已过去半年,当时63国投下赞成票,中国、欧盟、日本、印度都在其中,反对的16国多是石油出口国,美国赫然在列。
作为石油出口大国,美国5000吨以上远洋船大多使用高硫燃油,这类船舶虽仅占全球总量12%,却贡献了85%的海运碳排放,每年要消耗全球5%的石油。
伦敦大学学院测算,2028年碳税正式实施后,全球年征收额将达110-120亿美元,美国航运业要承担近三成。
更让特朗普焦虑的是,他力推的"重振造船业"计划正面临技术瓶颈。
美国造船厂至今无法批量生产绿色船舶,而江南造船已交付第30艘氨燃料船,大连船舶重工还打通了绿氨制储运用全链条。
一旦碳税落地,美国计划建造的高排放船舶将因成本过高失去市场,这对依赖传统能源行业捐款的共和党竞选版图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
当然,美国也并非孤立无援,希腊船东协会8月份发布年度报告时,虽表态支持国际海事组织的全球碳价机制,却呼吁欧盟废除现行区域措施。
同时希腊方面坦言,按当前方案本国船队每年将增加27亿欧元支出,法国、丹麦等国随即附和。
这让美国看到一丝转机,却没能撼动63国联盟的根基。
至于中欧日印四方之所以如此卖力地推动航运业碳税通过,半点不怕反伤到自己,都各有各的底气。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全球占比分别达53.8%、67.3%,绿色船舶订单占全球70%以上,江南造船的甲醇动力船能比传统船减排95%。
欧盟则在5月与英国实现碳市场互联互通,形成覆盖50亿吨排放量的统一市场,正借机将区域标准推向全球。
日本川崎重工的氢燃料电池系统已装船测试,印度则盯着国际海事组织净零基金,希望获取技术支持升级本国海运业,毕竟其90%外贸依赖海运。
而且,美国的威胁很快遭遇实际反制。
10月14日,国际海事组织会议开幕当天,中国商务部发布2025年第6号令,对韩华海洋5家美国子公司实施反制,禁止境内组织和个人与其合作。
同一天,《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实施办法》正式生效,美国企业拥有、运营或挂美旗的船舶,每净吨要缴400元人民币。
更让美国行业紧张的是稀土管控升级,美国130种军事装备依赖中国稀土,而含中国稀土占比超0.1%的产品出口需审批,这直接卡住了美国造船业的供应链。
此时马士基的动作更具象征意义,其美国分公司不仅订造绿色船舶,还在路易斯安那州与本土企业合作开发绿色甲醇项目,预计2028年投产,年产能超40万吨。
与此同时,美国内部的裂痕也在扩大。
2025年7月,民主党提出《清洁航运法案》,要求2035年实现港口零排放,还计划对碳排放征收150美元/吨费用,与特朗普政府的反对立场直接对立。
美国最大港口洛杉矶港悄悄采购10艘中国电动拖船,旺季时这些拖船能缩短7天以上的提柜等待时间,实用性让港口管理层忽略了政治因素。
而欧盟、英国、新加坡已敲定2026年1月起征收110-130美元/吨碳税,亚太-中东航线船舶经新加坡中转,单次就要缴纳30%年排放量的费用,美国船舶就算躲过国际规则,也逃不过区域限制。
10月17日,国际海事组织会议落幕,碳税框架并未如预期通过,最终表决被推迟至2026年。
但57票赞成推迟的背后,并非美国威胁奏效,而是发展中国家要求细化净零基金分配规则。
可见当霸权试图阻挡时代进程,最终只会被留在原地,这一点,在伦敦会议落幕时的投票结果里,在全球造船厂的订单数据中,早已写得明明白白。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