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2年,22岁的曾国藩去参加考试,这已经是第6次。结果又落榜了。同时他43岁的父亲考了16次,终于考中了秀才。
这也是曾氏家族五六百年来,出的第一个秀才。
在大家都为他的父亲庆贺时,曾国藩悄悄的把自己关在屋里。
他想起自己5岁就开始读书,8岁读完五经,9岁学八股文,14岁就开始考试生涯。如今参加了6次,又落榜了。自己的这次考卷还被评为反面范文。长这么大,还是生平第一次当众被人批评。这看似曲折的考试路,却成了他改变命运的转折点。
史铁生说:“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存,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
曾国藩尽管受到了挫折,但他积极的去想失败原因,在反反复复思考中找到了解决的答案。
到第七次参加考试时,曾国藩很顺利的就考上了秀才,第二年,又考上了举人,直到考进翰林院。
曾国藩是如何做到的呢?他的智慧也是一个普通人逆袭最快的方式。
80%的人,也许连续考三次或者四次,就会放弃。然而曾国藩的父亲从二十多岁开始,考了16次,直到头发发白,43岁,才考中秀才。在曾国藩14时,就被拉着去考试。
原来这一切还要从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说起。
曾玉屏年轻时,爱慕虚荣,没钱总喜欢装成有钱人。直到一次被自己村里的熟人嘲笑不务正业。
从那后曾玉屏辛勤付出,辛勤耕种,扩大田地,多种经营。十几年后,他们家有了百十来亩地,家境比较殷实。
这时的曾玉屏想到,想要家族的地位稳固,要看家里有没有读书的,考取功名的。于是,他请了有名的私塾先生教自己的儿子。
一个觉醒的人,总会做出超乎寻常的事,因为他看的比别人远。
谁知道,他的儿子这么笨,多次考取,都考不中。儿子看不到希望,他又把希望寄托到孙子曾国藩身上。
曾国藩父子俩每次考不上,都会遭到村里人的笑话。而曾玉屏却不管别人如何嘲笑,他依然倔强的让儿子孙子一次又一次去考。
正因为他的坚持 ,儿子考上了秀才。
曾国藩6次失败后,尽管他受到刺激,但是他继承了他爷爷的“倔强”。绝不放弃,死磕到底,真是这样的信念,曾国藩反复研究别人的模范考卷 ,终于逆袭成功。
无天赋 、无背景、无资源的曾国藩,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之气,赢在了别人的前面。
开了窍的人,会一顺百顺。
曾国藩经历了6次考试的失败,但是他不甘心,他把自己关在屋里,找原因。
这时,曾国藩想到不能再走老路了,他需要从过去的读书中找到破解之法。
他拿出以往的考卷,又拿出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研究对比。找出相同题目的文章,拿自己的文章和其他写的好的对比,终于发现自己文章写的比较拘束,放不开。缺乏灵活,不能大胆展现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文章缺乏连贯和统一的整体性。
曾国藩也就把重点放在了这个上面。
其实对于现在的写作新手,刚开始也是用的,曾国藩的思维方式,先找对标,然后去拆解。
到了第七次考试,曾国藩用到自己拆解的方法,发挥的非常好,放榜的时候,他的名字终于出现在了榜单上。
掌握了写文章的思维方式后,曾国藩可谓是开了窍,下年,又考上了举人。
曾国藩曾经认为自己笨,有远大梦想,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他还为自己取了个号叫“涤生”,告别失败的过去,勤奋努力,重新做人。
曾国藩没有在失败的学习中循环,而是学会变通,找到自己的突破点 ,用正确的做事方式,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普通人若想实现逆袭,就要学习曾国藩的灵活变通、坚韧不拔的倔强之气,以及这股死磕到底的精神,这是我们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行事准则。”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为什么曾国藩说,办事笨拙的人 ,才能靠得住。
这也是由于曾国藩认为自己笨,他父亲教他的学习方式也是笨拙的学习方式。
学习上 ,要求曾国藩,读懂上一句 ,才能读下一句。读完一本书 ,再读下一本。完不成一天的学习任务,不睡觉。
他父亲从早到晚,反反复复教,一遍遍讲,直到曾国藩学会才停止。
正因为这被人看不上的“笨方法”,才让曾国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才培养了曾国藩的韧性和忍耐力。
正因为认为自己笨拙,才会踏踏实实的做事,遇到问题,才会有死磕到底的态度。才具备高于他人的抗压能力。
而在和曾国藩同时代的 ,左宗棠李鸿章最后却不如曾国藩,曾国藩则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的境界。
“笨方法”看似慢,看似比别人成功晚,一旦突破了那个拐角点,你的人生就会螺旋式上升。
一个普通人逆袭最快的方式,要学会向曾国藩要智慧。
参考资料《曾国藩传》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