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专机离开北京后,刚飞出中俄国境线,马上降落在了海参崴

普京的东方之旅已经结束,但是并没有画上句号。据报道称,普京的专机9月3日晚飞出中俄边境之后,并没有立马回到莫斯科,而是突然降落在了海参崴机场。

近日,中俄才接连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其中的重头戏就是能源项目。普京马不停蹄奔赴远东地区,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那就是俄罗斯的战略重心正在向远东倾斜。

而普京坐镇远东,极有可能就是要亲自推动远东地区这些合作协议真正落地实施。

特别是乌克兰战争爆发之后,美西方国家集体抵制俄罗斯,俄罗斯要想突出重围就只能向东进行产业转移。同时,远东地区富含大量能源资源,也是俄罗斯通往亚太的门户。

普京这次远东之行的重头戏,就是落实访华期间敲定的能源大单。中俄双方签了两份能源协议:把“西伯利亚力量1号”管道的年输气量从380亿立方米提高到440亿立方米。

还有就是把远东路线天然气管道的年输气量从100亿立方米提升到120亿立方米。

“西伯利亚力量1号”管道从远东的雅库特起步,经过滨海边疆区,进入中国黑龙江。远东路线天然气管道,顾名思义就是从库页岛出发,经过伯力和海参崴,然后进入中国东北。

有意思的是,1号管道的扩容不需要重新修管道,只要增加压气站和配套设备就能实现增供。远东路线管道还没开工,但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了,就差最后那临门一脚。

但管道要穿蒙古,不可能绕开政治博弈,其实早在2024年,蒙古方面一度拒绝该项目,让人担心三边合作会因此搁浅。

直到2025年,中俄联合施压下,蒙古才重新回到谈判桌上,蒙古国内对中俄合作态度并不统一,有人希望靠拢美国,有人则主张加强区域合作。

普京这次给出了一个“有弹性”的方案,未来如果蒙古再次反复,俄罗斯可以设计一条绕过蒙古的新路线。

而普京飞抵海参崴后,蒙古国总理恰好也在东方经济论坛现场,两人进行了一场闭门会谈,具体内容未公开,但外界普遍推测,管道项目与黑瞎子岛开发是核心议题。

这条天然气运输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中俄双方都很重要。对中方而言,多了一条能源线的同时,还加快城市发展和绿色转型。对俄罗斯而言,在丢失了欧洲传统市场后,“向东看”成为了俄方最重要的能源出口方向,甚至是唯一方向。

所以,普京这次去远东,不仅是开会这么简单,还要落实好刚和中方签署的能源协议。这也对应了普京记者会上的第一点,“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需要俄罗斯的天然气。”

不过,要让资源真正流动起来,仅有管道还不够,通道和口岸同样关键。

2022年,中俄首座跨境公路桥——黑龙江大桥开通,让阿穆尔州的卡尼库尔干口岸和中国黑河实现了常态化公路互通。三年来,经桥通行的车辆累计超过17万台,日均货运量比最初翻了两倍多,迅速成为新的货运枢纽。

然而,车流是过来了,俄方的口岸却“堵”住了。卡尼库尔干口岸的基础设施现代化迟迟未能完成,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导致车辆拥堵不堪。

情况严重到什么程度?2022年,俄方甚至罕见地主动提议,希望将口岸的运营时间从16小时延长到24小时,用“加班”的方式来缓解拥堵。这背后,是口岸处理能力跟不上物流需求激增的窘迫。

现在,莫斯科高层终于下了死命令。俄总理米舒斯京明确要求,卡尼库尔干口岸必须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现代化升级。因为所有人都清楚,如果这个瓶颈不解决,将严重制约整个俄罗斯远东对华的出口能力。

在疏通“堵点”的同时,一个全新的枢纽正在“白纸作画”。根据普京在2024年签署的法令,中俄将从今年起,在黑瞎子岛进行联合开发,共建新的口岸、交通通道和物流中心。

普京对此项目极为重视,直接要求俄政府从今年4月开始,每半年就要向他汇报一次项目进度。中方也已派出了多个工作小组参与其中。显然,双方都希望将这里打造成东北亚的一个全新物流枢纽,一个吸引中国资本的样板工程。

普京在远东的这番布局,早已超出了中俄双边的范畴。他希望将这里打造成一个构建多极化世界秩序的战略支点,一个非西方经济秩序的试验场。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金融领域加速“去美元化”。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超过95%的双边贸易将使用人民币或卢布进行结算。

202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已经达到了惊人的2450亿美元,同比增长7.5%。如此庞大的贸易体量,为本币结算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也让远东地区成为了“去美元化”的前沿阵地。

地缘政治上的“合纵连横”也在同步进行。海参崴的东方经济论坛,不仅是中俄的舞台,也吸引了蒙古、老挝等国领导人。而在此之前,普京在天津的上合峰会上,与多国领导人进行了密集接触。

媒体捕捉到他与印度总理莫迪“同车热聊”的画面。尽管印度与中国关系紧张,但在能源问题上,新德里不顾美国施压,持续进口俄罗斯石油,与莫斯科立场一致。

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则在会谈中承诺将“全力支持俄罗斯”,两人会谈时长超过一个小时,外界猜测可能涉及军事技术合作。这些外交活动与远东的实体项目紧密结合,共同服务于一个宏大目标:打造一个“结伴而不结盟”的、非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新模式。

结语

普京的专机从北京飞往海参崴,这条航线在地图上画出了一道清晰的轨迹。它所连接的,是中俄关系从高层政治互信,到地面基础设施共建的演进路径。

远东,这个曾经被视为俄罗斯地理边缘的广袤地区,如今正被激活,成为其国家战略重心东移的强大发动机,以及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理实体。

无论是“西伯利亚力量”系列管道,还是黑龙江上的大桥与黑瞎子岛上的新口岸,这些正在规划和建设中的钢筋水泥,正将两国“背靠背”的战略姿态,牢牢浇筑在大地之上。这背后,是双方在外部压力下,共同塑造未来世界格局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6

标签:财经   海参崴   飞出   国境线   专机   北京   远东   俄罗斯   口岸   管道   蒙古   远东地区   能源   西伯利亚   莫斯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