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地缘历史档案
编辑 | 地缘历史档案
声明: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2025年10月的某个深夜,华盛顿仍在为如何“应对中国”争论不休。30年前,苏联轰然倒塌,美国自诩赢得“历史终结”,全球将永远遵循华盛顿所设计的游戏规则。
但现实狠狠打了它一巴掌:苏联解体才过三十年,中国不仅没有像俄罗斯那样陷入混乱,反而已经在多个关键领域对美国形成实质性挑战。
美国不愿接受这个事实,但它必须面对这个问题:中国是怎么做到的?
2025年初,耶伦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举行视频通话,成为拜登政府卸任前的“最后一通”。
这场对话的内容本不复杂:稳定中美经济关系、维持沟通渠道畅通。但真正让美国焦虑的,是对话背后的现实:中国不仅没有因打压而退缩,反而越打越强。
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产业,中国的全球占有率正不断扩大。耶伦提出中国“产能过剩”的质疑,试图用老一套的逻辑为美国产业保护找借口,但中方立场坚如磐石。
美国无法接受,因为它早已习惯于制定规则,而不是遵守规则。美国的焦虑,是因为它知道自己已无力复制中国的路径。
当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休克疗法”下迅速私有化,工业体系崩溃,社会结构解体,经济总量到2001年只剩下1991年的十分之一。
相比之下,中国选择了渐进式改革:先有深圳等经济特区试点,再逐步推广到全国;先稳定政治,再进行市场化改造。
这种路径虽然不“华丽”,却极其稳健。1991年,中国GDP仅为苏联的一小部分;而今天,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产值超过美欧总和。
美国的问题,是它始终用冷战的眼睛看中国。过去五年,美国的对华政策几乎全部围绕“遏制”展开。
从芯片禁令到301调查,从科技封锁到供应链重组,华盛顿试图用强压手段迫使中国让步。可现实是,中国不仅没有放慢脚步,反而加速了自主创新。
华为突破5G之后,芯片国产化加速推进;广汽、小鹏、比亚迪等车企,实现了新能源汽车每53秒下线一辆的惊人效率。
在光伏领域,中国掌握了从硅料到组件的完整产业链,占据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美国想让中国“断供”,结果是自己先断了气。
更让美国困惑的,是中国在全球的形象反而持续上升。2025年最新民调显示,中国在全球的净好感度为+8.8,而美国为-1.5。
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不附加政治条件,不逼迫选边站队,赢得了大多数国家的信任。
相比之下,美国在推动所谓“反华联盟”时四处碰壁,沙特和伊朗和解、南非拒绝参与制裁、金砖扩员后多个成员明确反对冷战思维。华盛顿最不愿承认的一点是:世界已不再围着它转。
美国对华战略的失败,根源在于它始终误判了中国。早在2020年,王毅就总结了美国对华的四大误判:
把中国当作主要竞争者而非伙伴;攻击中国共产党却忽视其与民众的纽带;以极限施压逼迫让步;妄图构建反华同盟。
五年过去,美国不仅没有修正这些误判,反而越走越远。耶伦反对“脱钩”,但《通胀削减法案》却给本国新能源企业提供高达40%的税收减免,赤裸裸的保护主义。
她在对话中强调“沟通”,却对中国新能源产品设限,对中国的科技企业持续打压。这种自相矛盾的政策,只会让中国更坚定走自主发展道路。
美国的霸权焦虑,其实是对自身制度危机的回避。截至2024年,美国联邦债务已突破36万亿美元,通胀持续高企,借贷成本不断上升。
制造业空心化导致就业流失,社会撕裂日益严重。拜登政府试图通过“绿色转型”重振产业,但结果却是对内补贴、对外设限。
这不是市场经济,而是国家资本主义。而中国通过产业链整合、技术突破和全球合作,打造出了一个比美国更具效率和规模的体系。美国不是在输给中国,而是在输给自己。
对比苏联的崩溃与中国的崛起,美国真正不愿承认的,是体制与路径的优劣之分。
苏联的失败,不是因为“计划经济”这四个字,而是因为它在政治动荡中盲目推进经济私有化,最终让国家沦为寡头的提款机。
而中国的成功,也不是因为“市场经济”这四个字,而是因为它以政治稳定为前提,逐步推进改革,保持了国家的长期战略一致性。
美国自诩制度优越,却在治理债务、产业转型、阶层固化等问题上束手无策。它不愿承认,有些制度上的优势已不再是优势。
美国想不通的,不是中国怎么这么快,而是它为什么没能阻止中国这么快。当年它看着苏联解体,以为只要搞乱中国,就能重演一遍历史。
可中国没有走苏联的老路,也没有陷入俄罗斯的泥潭。它用三十年时间,完成了从“全球工厂”到“科技强国”的转变,用“一带一路”打通了全球合作的动脉,用文化力量赢得了年轻一代的好感。
从《黑神话:悟空》在全球爆红,到中国免签政策吸引全球游客,从新能源车驶入欧洲大街,到华为Mate 70在中东排队抢购,这是软实力的胜利,更是体系竞争的胜利。
美国曾经以为,只要用够多的限制,中国就会停下来。如今它才发现,真正该停下来的,是它自己那一套过时的冷战逻辑。
2025年的世界,不再是上世纪的翻版。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全球南方国家崛起,治理理念多元,技术扩散加速。
中国崛起不是偶然,而是在全球化浪潮中,凭借制度韧性、战略定力和发展智慧争得的一席之地。
如果美国还想继续做世界的领导者,它需要的不是更多制裁和封锁,而是真正理解这个世界已经改变。
对中国来说,前方还有挑战,全球局势仍不确定,但有一点已经非常清楚:曾经的历史终结论,已经终结。
而那个被误判、被低估、被围堵的中国,正在以自己的方式,重新书写全球格局。对于美国而言,最难接受的,不是中国的强大,而是它无法阻止中国变强。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