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还是失算了!61岁“弃子”逆袭,撑起我国芯片半壁江山

前言

2009年,他被起诉、被封杀、被行业打上“不能碰”的标签。可他不但没倒下,反而扛起了我国芯片制造的大旗。

如今,连不少外国媒体都开始重新审视他当年的“出局”——是台积电眼光短了?还是他命太硬?张汝京这个名字,注定要写进我国芯片产业的“逆袭史”。

被逼上梁山的工程师,怎么干成了“国家级项目”?

张汝京这个人,说白了就是个不服输的技术人。年轻时在国外混得风生水起,本可以一直安稳过日子。但他偏不,2000年,他回到中国大陆创办了世大集成,想把自己在海外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技术带回家,干点实事。

谁想到,没几年,这家公司就被台积电收购了。按理说,收购了也不算坏事,大家握手言和,各自安好。但事与愿违,台积电对他设了“竞业禁止”的条款,意思就是:你几年内不能再碰芯片行业。

你说这合理吗?一个一辈子做芯片的人,被禁止做芯片,这不是要了他的命吗?但他签了合约,也只能认。可张汝京心里不服,他觉得,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不该被锁死,更不该眼睁睁看着我国芯片产业缺芯少魂。

于是,当时已经年过六旬的他,做了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硬着头皮另起炉灶。2009年,张汝京被台积电起诉,理由就是“违反竞业协议”。

这官司一打,就是几年。期间他不仅要应付法律压力,还要承受整个行业的冷眼旁观。那段时间,他在业内几乎成了“敏感人物”,没人敢公开支持他,合作伙伴也纷纷避而远之。

可他就是咬牙坚持,不仅没退场,反而带着一帮愿意跟他拼命的工程师,跑到了上海张江,创办了中芯国际。

说白了,那时候的中芯国际,连厂房都没有,设备拼拼凑凑,技术上也是一穷二白。但张汝京有的是经验。他从全球找来淘汰下来的二手设备,自己组装调试;找不到材料,他就用国内现有的替代品顶上;没钱请专家,他就亲自带徒弟。从无到有,一步步硬啃下来了。

最初的中芯国际不仅缺设备、缺人、缺技术,甚至连客户都没几个。可张汝京不急,他知道,这事急不来,得靠一口气、一点点积累。

到了2020年,中芯国际终于实现了14纳米制程芯片的量产,良率也做到了超过95%。这在当时,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整个行业的信心提振。即便在今天,这个成果仍是我国芯片制造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而这一切,从根本上说,就是张汝京死磕出来的。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在替整个产业“补命门”

中芯国际站稳脚跟之后,张汝京并没有选择“功成身退”,而是继续往更深的地方挖。

2014年,他又搞出了新昇半导体,目标是搞定芯片制造的“原材料”——300毫米硅片。这种硅片看着不起眼,但却是芯片制造中最基础的材料。那时候,我国基本全靠进口。说得难听点,要是别人卡我们脖子,我们连芯片厂都开不了。

张汝京一眼看穿了这个问题,二话不说,带人上马项目。他不是学材料出身,做这个完全是跨界。但他没怕,照样一头扎进去。三年时间,公司终于搞出了国产的300毫米硅片,还通过了不少客户的验证,彻底打破了依赖。

2018年,他又搞出了芯恩集成。这次他盯上的是8寸芯片的良率问题。这个领域虽然不如先进制程那么“高大上”,但却是汽车、家电等领域的重头戏。提高良率,就相当于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稳定性。

他一边优化生产工艺,一边重构管理流程,几年下来,芯恩的良率提升到了90%以上,实现了量产。这不仅让国内的芯片厂用得更踏实,也让外国厂商开始重新审视我国芯片产业的“硬实力”。

张汝京做的这些事,说到底其实就是在为整个芯片行业“补短板”。他不是单纯地为了搞一个公司挣钱,而是站在产业层级上思考,哪里最容易被卡、哪里最容易出问题,他就往哪里钻。

而且他特别注重人才培养。不是说说而已,他真的创办了半导体学院,亲自给年轻人上课,手把手教技术。对他来说,人才才是最值钱的“芯片资产”。

技术人的倔强,是我国芯片逆袭的底气

张汝京的故事看似是一个“个人英雄”的逆袭,其实本质上是我国芯片产业逐渐走向自主的缩影。

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技术这东西,不是靠砸钱就行的,更不是靠买就能买来的。它需要一代代人死磕,需要有人愿意在最苦、最冷门的地方深耕。

而张汝京,就是这样一个人。别人都在追风口,他却在修地基。别人想着短期回报,他却想着十年之后能不能不再受制于人。这也是为什么,虽然他已经年过七旬,却依然活跃在一线。对他来说,这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场责任。

如今,中芯国际的14纳米芯片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国产手机、车规芯片等多个领域。虽然跟国际最先进的技术还有差距,但跟十几年前那种“什么都没有”的状态比,已经是天壤之别。

而这些基础设施的建立,正是我国抵御外部技术封锁、实现科技自主的重要支撑。张汝京没有喊口号,也不喜欢出风头,但他用实际行动为我国的科技体系,打下了一块块坚实的“地基”。他不只是一个工程师,更是一个打破天花板的人。

不是一个人的胜利,而是一代人的选择

张汝京的经历并不传奇,甚至可以说很苦、很累。但正因为如此,他的故事才更值得讲。在那个技术被垄断、资源被控制的年代,他没有选择躺平,而是选择了站出来。他没用拳头跟人硬碰,而是用技术、用耐心去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路径。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投身半导体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重视自主研发。这背后,其实都有张汝京这样一代人的铺路。

我们总说“科技强国”,但科技两个字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个像张汝京一样的倔强技术人。他们不善言辞,不擅长包装,但他们用真本事,撑起了我们的底气。

谁说六十岁只能退休养老?只要心里还有一团火,哪怕被赶出门,也能自己点亮一片天。张汝京干的事,就是最好的例子。台积电或许不曾想到,自己“放弃”的那个人,最后竟成了最强的对手。

这不是一个人的荣耀,而是一条路的开端。未来的芯片之路依旧艰难,但有人先走一步,后人就能少走弯路。张汝京走过的,是一条没人愿走的路,但正是这些“没人愿走的路”,才通向真正的自主与强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科技   半壁江山   芯片   我国   技术   硅片   产业   行业   人愿   自主   领域   半导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