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有风
编辑 |有风
11月13日,上海南京东路恒基名人购物中心里,一家亮蓝色主题的拉面店正式开门迎客。
这就是吉野家旗下新品牌“煌面屋”的中国首店,也是其收购的日本拉面品牌“KiramekinoMirai”的海外首店。
这两年日本餐饮品牌来华开店的动静是真不小,不光吉野家,寿司郎、滨寿司、萨莉亚这些巨头都在忙着在中国跑马圈地。

这家煌面屋可不是临时起意的布局,它的原品牌2013年在日本京都成立,今年1月被吉野家收入麾下。
店内装修基本照搬日本本土风格,木色桌椅搭配墙面的原料宣传图,20多张座位大多是双人桌。
菜品方面主打北海道小麦做的面条,招牌鸡白汤拉面卖39元,台湾拌面40元,官网还特意强调价格比日本更合理。
为了保证和日本一样的口味,吉野家也是下了功夫,联合子公司搭建供应链,江苏昆山的新工厂专门划出区域生产面条、汤料和酱料,本地化生产体系算是扎下了根。
吉野家这波操作其实是有备而来,之前它旗下的花丸乌冬2022年退出了中国市场,这次算是卷土重来。

今年5月吉野家公布的中期计划里,明确要把拉面业务打造成牛肉饭、乌冬面之外的第三大板块,中国市场显然是这个计划的核心。
目前吉野家在中国已经有500多家门店,贡献了总营收的一部分,接下来还打算通过菜单创新、优化定价和提升数字化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国市场的营收占比。
不光吉野家,整个日本餐饮圈都在往中国市场发力。
拉面赛道里,有60多年历史的环七・土佐子今年3月在上海开了中国首店。
日本第二大连锁拉面品牌町田商店去年9月进入上海后,今年下半年又连开两店,它家主打拉面在上海卖36元,比日本本土还便宜。
之前收缩门店的味千拉面也重新提速,近一年新开了33家,总门店数回到600家以上。

寿司赛道的竞争更激烈,11月6日,寿司郎以双首店模式进入上海,这个品牌进入中国5年才开了60多家店。
今年突然加速,不仅在广东、北京开店,还闯进了苏杭市场,接下来目标是把大中华区门店扩到210家以上。
滨寿司也没闲着,目前已经有130多家门店,母公司社长明确表示要加快开店速度。
就连之前只在北上广布局的萨莉亚,今年也开始下沉,肇庆、揭阳、江阴这些城市都开出了首店,朝着千店目标迈进。
日本餐企这么扎堆来华,核心原因其实很简单,本土市场实在不好做了。
日本餐饮市场早就趋于饱和,加上人口减少,客流自然跟着下滑。

食其家在日本有1900多家店,近10年基本没增长;吉野家在日本的牛肉饭店铺超过1200家,新开空间已经很小。
更麻烦的是成本压力,今年米价飙升,让泉膳控股的净利润都出现了下滑,这可是疫情以来的第一次。
就算是势头很猛的寿司郎,本土市场的增长速度也远不如海外。
反观中国市场,不仅人口基数大,饮食习惯和日本也有相近之处,增长潜力肉眼可见。
寿司郎的海外收入增速远超本土,中国大陆市场功不可没,部分门店单日销售额都创下了纪录。
吉野家在中国的重庆、福建等地区也实现了不错的增长,中间控股公司今年的利润有望创下新高。

中国当前的消费环境也刚好契合日本餐企的优势,现在中国餐饮市场特别看重性价比,而这些日本品牌在日本通缩时代就练就了控制成本的本事。
它们把在中国的定价压得比本土还低,比如煌面屋的招牌拉面、町田商店的主打产品,价格都比日本本土实惠,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
而且它们的供应链管理和数字化运营经验都比较成熟,能在保持性价比的同时,保证菜品品质的稳定。
不过,日本餐企来华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机遇背后藏着不少风险。
有些品牌就明显水土不服,寸屋拉面进入中国一年多,只开了5家店,和当初200家店的目标差得太远。

丸龟制面之前退出中国后宣布重返,定下开数百家门店的目标,至今也没看到实质性进展。
就算是扩张顺利的品牌,也面临盈利压力。
萨莉亚今年在北上广的利润率就下滑了不少,高房租、高人力成本让低价策略的盈利空间越来越窄。
很显然,中国市场的竞争远比想象中激烈,本土餐饮品牌在性价比和本地化口味上也不落下风,日本品牌想靠低价就能站稳脚跟,怕是没那么容易。
而且,中国消费者的口味也在不断变化,单纯把日本的产品搬到中国,不一定能长久受欢迎。
有些品牌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在产品上做了一些本土化调整,但更多品牌还在摸索阶段。

如此看来,日本餐企想要在中国市场真正扎根,光靠低价和快速拓店还不够,还得在口味适配、本地化运营上多下功夫。
日本餐企加速入华,既是本土市场压力下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市场吸引力的直接体现。
它们带来的成熟供应链和性价比策略,给中国餐饮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
但同时,水土不服、本土竞争激烈等问题也在考验着这些外来品牌。
未来,随着更多日本品牌的进入,中国餐饮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对于日本餐企来说,想要实现长久发展,必须做好本土化适配,平衡好扩张速度和盈利水平。

而中国本土品牌也能从这些日本品牌身上学到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的经验,共同推动行业的进步。
说到底,这场中日餐饮品牌的较量,最终受益的还是广大消费者,毕竟能吃到更多性价比高的美食,才是最实在的事儿。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