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
有一条特别重要的国际通道
被誉为“中国抗战生命线”
它,就是川滇东路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为达到迅速灭亡中国的目的,日寇一方面采取猛烈的军事进攻,一方面封锁中国海面,阻断中国的国际交通线。
1937年9月5日,日本海军省宣布已完成对中国全部海岸线封锁。随后,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城市相继沦陷,北方和东南沿海的国际后援线和战时补给线被死死掐断。
当时,重庆作为抗战正面战场的指挥中枢,面临着军需运输极为严峻、紧迫的局面。各种援华抗战物资,只能通过滇缅公路从缅甸、越南运到昆明,但却不能及时运到重庆或分配到各大战场。
生死存亡之际
交通命脉必须打通!
这是一条贯通西南的生命线,它必须从重庆南下,突破日军对沿海及北方的封锁,与滇缅公路连通,将海外援助与军需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战场。
为此,中国军民数十万人开始在西南大山中劈山斩石,修筑川滇东路。
川滇东路自成渝公路上的隆昌县起,经泸州、叙永,跨川黔交界的赤水河至黔境毕节、赫章、威宁、越黔滇交界的杉木箐至滇境宣威、沾益的天生桥止,全长726公里。
贵州负责修筑的路段是由毕节赤水河起至威宁自治县杉木箐,名为“赤杉段”,长359公里,占总长的一半。
这段路逶迤起伏,穿行于崇山峻岭、沟壑交错的高寒山区。 “赤杉段”的任务在贵州,艰巨的工程却在毕节。
当时毕节地区(现毕节市)的工程主要由毕节(现七星关区)、大定(现大方县)、黔西、织金、威宁、水城6县承担;后为加快进度,贵州省加派赤水、仁怀、郎岱3县群众参与修筑。
1938年川滇东路民工筑路场景
生活条件艰苦,自然条件恶劣,劳动工具落后,但毕节人民抗日的心却很火热。
他们身着破烂的单衣,自带简陋的劳动工具,睡在岩石下、岩洞里、窝棚内,甚至家中五六岁的小孩也随父母上路帮助捡、运碎石。
川滇东路修筑时的压路石碾
没有碎石机,修路的碎石就靠人工锤出来;没有碾路机,就靠几十个强劳力把大石碾拉上山坡。
他们流着最浓的热血,用最简单的工具,挖掘着最硬的山崖。
1939年12月19日
川滇东路全线建成通车
毕节人为修筑川滇东路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为抢修川滇东路这条抗战运输线,贵州省共有85100人参与修路,而毕节地区就占总人数的81%共68820人,负担的工程量自然也就占了81%。
修筑川滇东路赤(水)威(宁)段实际竣工里程为264公里,完成土方407万立方米,石方120万立方米,桥梁16座等。修筑威(宁)杉(木箐)段实际竣工里程长101公里,全段完成泥结碎石路面共50.8万平方米。后为修筑与川滇东路干线连接的支线,毕节民工又修筑县道743.2公里、乡道1164公里。
公路沿线的赤水河、七星关、威宁等地,昼夜不息的汽车长龙如钢铁洪流,将火炮、弹药与医药运送至前线,汇成支撑中国抗战的“生命线”。
据不完全统计,川滇东路竣工后,抗战期间计有汽车1万多辆,战略物资50多万吨,汽油20万吨,武器弹药20万吨,棉纱布匹5万吨由此通过,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
至此,毕节也成为西南三省抗日的大后方。
清水铺峰岩川滇东路石刻
726公里,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距离。
在民国三十一年的《川滇东路运输局周年纪念刊》中,曾在毕节海子街川滇东路运输局任局长苏从周在前言将其题写为“轮胎抗战”。在纪念刊末页,有这样一句话:
公路虽非枪炮,却以通达之姿,托起民族的脊梁。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统筹策划:王方雁 史无双 作者:史无双
部分动图来自泸州融媒
感谢毕节市史志办提供支持
一审:王云
二审:梁慧颖
三审:王韵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