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吃的“现做”,其实早就不是现做了

大概谁都没想到,吃个饭还能吃出“被欺骗”的感觉。

最近关于预制菜的争论愈演愈烈,罗永浩在直播里吐槽“花高价吃预制菜太恶心”,西贝立马回应:“我们那不叫预制菜,叫预加工。”说白了,就是人家提前切好、腌好,你进店以后再简单处理一下,热一热、装个盘,就能端上桌。

你听懂了吗?反正很多人没听懂。

其实,普通消费者根本不关心你是“预制”还是“预加工”,他们在意的是:我花了现做的价钱,结果吃的是工厂出来的半成品,这口气,咽不下去。

这不是“吃”的问题,是“被当傻子”的问题

江苏省消保委的调查很扎心:78.1%的消费者表示吃饭时没人告诉他们菜是预制品,62.8%的人说自己吃到过“假现做”——点了一道看似新鲜热炒的菜,结果一刀下去,冷的,干的,没锅气。

这种“被欺骗”的感觉,比菜难吃更让人恼火。

消费者愿意为“锅气”买单,那是因为他们相信这锅里炒出来的不只是菜,还有匠心和新鲜。你现在告诉我,这些菜其实早在工厂就半死不活地做好了,只是临门一脚由厨房“复活”,那我为啥还要付这么多钱?

更可气的是,商家明明知道,却从不明说。

预制菜不是原罪,隐瞒才是

站在餐饮老板的角度,他们当然有自己的烦恼:人工越来越贵,合格厨师难招,食材涨价,食品安全压力大……用预制菜,能解决一大半问题。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预制菜在餐饮里的渗透率已经超过25%,外卖渠道更是接近40%。连锁餐饮后厨,70%以上都靠预制品撑着。成本降了40%,出餐快了,味道也稳定,不香吗?

香啊。对老板香,对消费者呢?得看你有没有告诉他们。

就像你去超市买速冻水饺、微波便当,明码标价写得清清楚楚,没人会说你骗人。但你要是在餐厅点一碗“手工牛肉面”,结果端上来的是一包泡好的速食,谁受得了?

问题从来不是“能不能用”,而是“用的时候有没有告诉我”。

“锅气”消失的背后,是一场效率狂欢

预制菜不是今天才冒出来的,它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很多人不知道,早在你吃的那碗连锁小面、那份炸鸡、甚至那杯奶茶的果酱,可能都已经是工厂标准化生产的结果。

这是餐饮工业化的必然趋势。

问题在于,工业化带来的效率,是不是也挤压了我们对饮食的情感期待?

中国人吃饭,从来不是为了填饱肚子那么简单。我们要“锅气”,要“现炒”,要“妈妈的味道”。这些东西,工业流水线上是复制不出来的。你可以复制味型、复制卖相,但复制不了“手工感”和“烟火气”。

而当你不提前告诉我你在复制,我就会觉得你在骗我。

“被坑”的不是胃,是信任

很多消费者不是反对预制菜,而是反对“以假乱真”的预制菜。

“你告诉我这是预制的,我可以选择吃不吃。但你藏着掖着,我花的是现做的钱,吃的却是工厂货,这不是冤种是什么?”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价值错配 + 信息不对称 = 信任危机。

经济学上,这叫“委托代理问题”:消费者没法判断你是不是现做,只能信你,结果你却拿这份信任当成生意上的“灰色套利空间”。

心理学上,这叫“心理账户错配”:我以为我买的是A服务,你却交付了B产品。

社会学上,这是一场“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工业逻辑”的正面碰撞。

破局之道:不是不用,而是“说清楚、讲明白”

2025年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已经出台,对预制菜标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光有制度还不够,真正能修复信任的,是透明化+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

未来的方向,应该是这样——

技术上,用可追溯系统、数字标签告诉消费者:这道菜用了多少预制成分,哪些是现做的。

制度上,强制标明“预制菜”与“现做菜”的区别,别再打“预加工”的擦边球。

文化上,要重新调整大家的消费预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现炒现做,但你得让我知道我在吃什么。

预制菜没错,错的是“假装不是”。

当餐厅有勇气把“这道菜为预制菜”写在菜单上,当消费者知道自己在为哪种产品买单,这场“锅气与效率”的博弈才能真正走向双赢。

写在最后:

不是大家非要固执地追求“现炒”,而是那份对烟火气的执念,藏着我们对食物、对生活、对真诚的深深期待。

如果预制菜真要成为未来,那就请它光明正大地走进厨房,也走进菜单

别再让人吃着吃着,就吃出“被骗”的委屈感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6

标签:美食   消费者   工厂   餐饮   效率   加工   食品安全   买单   烟火   手工   菜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