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烽烟里的归国密码 一本本护照打开了3200多名南侨机工的抗战记忆

这是一本泛黄的英文护照,纸页间,1939年的出入境印章仍清晰可辨,照片上19岁青年庄霖助的眼神,映着马来西亚槟城的海风与祖国的烽火。这本穿越近百年的证件,似一把钥匙,打开了南洋赤子归国赴难的壮阔记忆。

3200余名像庄霖助这样的青年,或瞒报年龄,或改名换姓,或女扮男装,就是为了脱下西装换上工装,告别优渥生活,登上开往祖国的轮船。滇缅公路的悬崖峭壁间,他们驾驶卡车碾过碎石与泥浆,在日军轰炸与疟疾威胁中,为抗战前线输送50多万吨救命物资,每公里路都浸染着热血。

如今,护照上的字迹已淡,却依然能触摸到那份滚烫的赤诚。当孩子们在史料展前系紧红领巾,那抹鲜红与护照上褪色的印章遥相呼应,恰似跨越时空的传承:这群南洋赤子用热血铸就的家国忠魂,早已融入民族的精神血脉。

华侨博物院珍藏的庄霖助英文护照。

机工的任务之一是接车。图为1940年7月7日庄霖助(右二)、林新权(左二)到越南海防接运美国制造的道奇汽车时的合影。

南侨机工复员纪念章。

南侨机工华侨互助会会员证章。

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荣誉纪念章。

马来亚各地应征机工乘船抵达新加坡集中的情景。

待装的拖车,中间为机工林春才。

告别南洋的抉择

1939年的春天,槟城的海风带着咸湿的暖意,19岁的庄霖助正抚摸着崭新的方向盘。作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汽车司机,每月的薪水足够让一家人过上体面生活。他的口袋里常装着口琴,闲时便和伙伴们唱几段英文歌,日子像槟城的阳光一样明亮。

但收音机里传来的消息,让他夜里辗转难眠。“七七事变”后,报纸上“日寇侵占华北”的标题像针一样扎在心上。那时的他,白天在工厂修理汽车,晚上就和青年们上街义演、卖花筹赈。《松花江上》的旋律从他喉咙里涌出时,总能让围观的华侨眼眶发红。

华侨博物院副院长钟志诚说,彼时,中国沿海重要港口基本沦陷,西北公路和滇越铁路先后被切断,滇缅公路成为中国与外部联系的重要国际运输通道。

这条全长1146公里的公路,从云南昆明通往缅甸,翻越高黎贡山、云岭等崇山峻岭,由20万筑路民众在9个月内徒手开凿而成,1938年8月通车后,成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路通了,新的难题却摆在眼前,当时中国严重缺乏熟悉汽车驾驶与维修的技术人员。”钟志诚说。

危急关头,陈嘉庚发布的通告在南洋华侨中炸开了锅——征募懂驾驶、会修车的华侨青年回国服务。通告结尾写道:“事关祖国复兴大业,迫切需要。望各地侨领侨胞,深切注意办理是要。”

这行字,让庄霖助彻夜未眠。通告一出,南洋各地华侨青年纷纷响应。他们来自不同行业,有教师、医生、商人、工程师,其中不乏家境殷实者。通告要求年龄在20至40岁之间,可前来报名的人,年纪最大的49岁,最小的仅13岁。有人瞒报、虚报年龄,甚至有女性女扮男装,只为能回国参与抗战。

庄霖助明明还差一岁才够报名年龄,却在登记时悄悄改了出生年份,还把姓改成了“陈”。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英文护照上的名字是“陈霖助”。最终,他应募加入第八批南侨机工服务团。直到出发前一夜,他才敢对抚养自己长大的大姐说出实情,姐姐抱着他说“一定要活着回来”。

那天清晨,槟城的码头挤满了送行的人。槟华抗敌后援会赠给庄霖助一面“为民先锋”的锦旗,以及两幅绣着“杀敌光荣”“为了祖国踏上征途”的绢绣。《再会吧,南洋!》的歌声混着汽笛声回荡,庄霖助回头望了一眼熟悉的海岸线,泪水模糊了视线。

在新加坡港,陈嘉庚用闽南语发表激动人心的讲话,330多名青年站在甲板上,乘“丰祥轮”先到西贡,然后转火车抵达昆明。阳光照在他们年轻的脸上,有人西装革履,有人穿着学生制服,却都揣着同样滚烫的信念。庄霖助把“为民先锋”的锦旗紧紧裹在背包里,那是他与故土最后的联结。

1939年,共有3200余名南侨机工分9批回到祖国,奔赴抗战前线。他们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泰国等国,其中至少有5名女性。

滇缅公路上的生死线

滇缅公路的第一个黎明,给了庄霖助永生难忘的震撼。从南宁到昆明的山路,像一条扭曲的绳索缠绕在崇山峻岭间,20万筑路民众用双手凿出的路面上,碎石在车轮下发出刺耳的声响。

经过军训,庄霖助被分配到西南运输处第15大队第45中队,他们很快明白,这条被称为“抗战生命线”的公路,其实是一条“死亡之路”。雨季来临时,泥浆能没过卡车轮胎,他们常常要光着脚推车,蚂蟥钻进皮肉里也顾不上清理;疟疾像幽灵一样游荡,不少伙伴前一天还在驾驶室里哼歌,第二天就发起高烧,有的再也没能醒来;副驾驶员甚至需要“悬挂”在车外,充当“人肉导航”。

最可怕的是日机轰炸,车辆一旦中弹,机工几无生还希望。1939年11月14日,庄霖助永远记得那个下午。他驾驶的卡车被敌机炸坏,等了许久才搭上同大队华侨机工李则权的车回队,却在急转弯处因路面湿滑翻了车。醒来时,他发现自己躺在血泊里,头部撞伤流血,右手肘部、腕部骨折,同车的李则权也受重伤,那是他离死亡最近的一次。幸亏后面车队战友及时抢救,连夜开车将他们送往南宁美国教会医院治疗。

三天后,庄霖助脱离生命危险,但手臂骨折却接错了位,疼痛难忍。此时战事吃紧,南宁危在旦夕,美国医生让庄霖助裹着绷带匆匆出院。庄霖助从南宁撤至柳州,住进一位民间武林高手的诊所治疗,断臂才得以接正。但没过几天,南宁沦陷的消息传来。

功果桥的抢修,是南侨机工们创造的奇迹。当这座澜沧江上的“咽喉”被炸毁后,日本电台曾扬言“滇缅公路已断,3个月内无通车希望”。南侨机工与当地民众连夜收集了几百只空油桶,简单扎绑,上铺木板,仅用10小时就搭起长达300米的浮桥,让运输车队重新通行。月光下,大家满身油污地欢呼。

次年春天,庄霖助伤愈。他立即寻找车队,此时原来的车队因南宁、昆仑关、武鸣等地失守退入越南境内的高平,另组成特别大队。庄霖助费了很大力气才找到大队部,随即投入到抢运队伍中。日寇占领海防后,该路被切断,特别大队撤回国内。

烽火中的赤子情

在滇缅公路的卡车驾驶室里,南侨机工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细节。有人把家人的照片贴在仪表盘上,有人在工具箱里藏着南洋带来的咖啡粉,还有人用英文在车门上写下“China will win”(中国必胜)。这些带着南洋印记的习惯,在烽火中交织成独特的风景。

13岁的蒋印生,这个虚报年龄参军的少年,在驾驶座上还要垫个木箱才能踩到踏板,却能把卡车保养得比谁都好;放弃南洋商行经理职位的华侨王文松,把自己的薪水全部捐给了伤兵;还有吴惠民,只用一周就自学了驾驶技术,第一次出车就冒着轰炸把弹药送往前线。

1940年夏天,经过重新整编,庄霖助被编入“华侨先锋第二大队”,开赴滇缅公路。“华侨先锋大队”的大卡车全由海外华侨捐赠,装备新、士气旺,成为滇缅公路军运线上的一支生力军。

此时,陈嘉庚率领“南侨慰劳团”来到滇缅公路,亲切勉励南侨机工坚持到底。庄霖助作为华侨机工代表,当面向陈嘉庚先生表示,南侨机工一定坚持抗战到底,为华侨争光,为祖国争光。那天,他们用华侨捐赠的卡车排成队列,车头上插着的国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成为滇缅公路上最壮丽的风景。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庄霖助奉命运送远征军入缅。胃出血的他在驾驶室里疼得直冒汗,却咬牙坚持把部队送到边境。1942年5月,惠通桥的爆炸声终结了这段岁月。为阻止日军进攻,这座桥梁被炸毁,滇缅公路中断。南侨机工们就地解散,有的留在云南,有的辗转回到南洋,还有的继续在国内参加抗战。在抗战后期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庄霖助与许多华侨机工到处颠沛流离,直到抗战结束。

有档案记载,1939年至1942年,3200多名南侨机工在这条公路上日夜奔忙,一共运输了50多万吨抗战物资、1.5万余辆汽车以及不计其数的民用物资。在滇缅公路上,平均每日的军需物资输入量保持在300吨以上,中国军队一半以上的装备都由南侨机工运送。“每公里公路下,都可能埋着一位机工的忠骨,1000多名南洋青年永远留在了这片他们誓死保卫的土地上。”钟志诚说,这些南洋华侨机工,在南洋当地都有着优渥的生活,但是他们舍弃家庭来参加祖国的抗战,也是受陈嘉庚先生的感召,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永不褪色的丰碑

抗战胜利那天,庄霖助正在厦门的街头。当鞭炮声响起时,这个经历过生死的汉子突然蹲在地上哭了。他想起那些永远留在滇缅公路上的伙伴,想起大姐在码头的叮嘱,想起陈嘉庚先生的嘱托。后来,他在厦门市立医院开救护车,方向盘从军用卡车换成了救护车,不变的是那份对责任的坚守。

1954年,庄霖助响应号召回到云南,支援边疆运输,在沾益汽车站当司机。同事们常看到这位老师傅对着地图出神,手指在昆明到畹町的路线上轻轻滑动。他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奖状贴满了家里的墙壁,却很少对人说起自己是南侨机工。

如今,在云南畹町的山坡上,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巍峨矗立,碑座上“赤子功勋”四个大字,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2022年,最后一位南侨机工蒋印生离世,但他们的故事从未远去。

就在前不久,华侨博物院的“烽火侨魂——南侨机工抗战史料展”走进演武小学。展览通过历史照片生动再现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支援抗战的壮举:从陈嘉庚先生的征召令,到滇缅公路上的“死亡运输”,从庄霖助等幸存者的护照、绷带照片,到“每公里牺牲一人”的悲壮数据,让孩子们直观感受那段烽火岁月。

孩子们看展的脚步放得格外轻。当讲解员说到华侨青年瞒着家人报名时,几个孩子眼里闪着光。其中一个孩子问:“他们不怕死吗?”得到“因为太爱祖国”的回答后,他用力点了点头,悄悄把胸前的红领巾系得更紧了些。

“观展后觉得南侨机工好伟大!他们放弃好日子回国,不畏牺牲开卡车闯险路,给国家送希望,真让人敬佩。作为红领巾讲解员,我们要讲好他们的故事,让更多同学知道,把精神传承下去!”厦门市演武小学学生李牧宸说。

而那本庄霖助的护照,仍在华侨博物院里静静陈列,纸页间仿佛还能听见《再会吧,南洋!》的歌声,看见一群西装革履的青年,带着咖啡的香气和必死的决心,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华侨”二字的分量,无论身在何方,血脉里永远流淌着对祖国的赤诚。滇缅公路上的车辙早已被岁月抚平,但南侨机工们用青春和热血刻下的印记,永远留在了民族的记忆深处。

来源:海峡导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9

标签:历史   机工   烽烟   护照   本本   记忆   密码   南洋   华侨   公路   祖国   南宁   卡车   青年   大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