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发起过一次关于婚姻和亲密关系的主题访谈,和已婚多年的五位朋友(两位男性和三位女性)分两次聊了总计6小时。
期间,我也上网随机浏览了相关发文、评论。结合自身体验、观察和过往的所有访谈经历,略作一篇偏主观视角的思考记录。
此文主要是想说清三个东西,爱情、亲密关系和婚姻关系。访谈的朋友将匿名提及。
爱情
关于谈恋爱,和朋友们聊时有个词经常出现,那就是“滤镜”。
说到滤镜,不得不提我这半年的刷剧经历,看了众多古偶、动漫,唯有一个男主让我磕到上头,那就是《无忧渡》的久宣夜!
(正中下怀的颜值+无比稳定的情绪,
太太太太太太帅了!)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久宣夜,年少的我估计会沦陷。爱情的开端便是从这势如破竹般的好感开始的。
你可能说得出自己喜欢对方的理由,比如颜值身材、性格品行,估计都是好词。你也可能说不出理由,化学反应、磁场作用,妙不可言。
这些说得出说不出的名词、感受,便是爱情里的“滤镜”。
这镜子它会过滤,会过滤掉对方身上的“不完美”,比如身高、疤痕、口音、衣品。这些放在一般人身上,不如你意的点便是扣分项,但若好感生成,在滤镜的加持里,这些都变成了可以谅解的“瑕疵”。
这镜子也会放大,会放大你在对方身上看到的“优点”“人品”,眼里只有阳光,而不及光里的暗影。
犹如摄像头的滤镜,这镜所照出的东西并不虚假,它是在现实原材料的基础上所提炼浓缩出的一种(艺术)氛围。它无形无色,不知觉潜入,不知觉包裹人以全身。
这是一场令人无法自拔的艺术体验。当人浸泡其间,身体会不自觉分泌荷尔蒙,思绪会控制不住地围绕某个身影。人的理性或许还能发话,但它无法阻止甚至叫停这场体验的深入肌理。
体验是真实的,但对体验的认知却不一定。
年少的我大概会沦陷在久宣夜的人设魅力里,会喜欢,会爱上,会忍不住想和久宣夜待在一起。
如今的我依旧会喜欢久宣夜,只是我终于明白,这份悸动是滤镜加持的效果,这面镜子里,我所看到的不是久宣夜其人,而是我亲手合成的个人定制版久宣夜。
它的原材料是宣夜的一颦一笑,它的粘合剂、催化剂则是我的想象、期待和欲望。
还好,宣夜只停留于屏幕里,若要和他在现实相处,我知道终会有滤镜破碎的一刻。
身体里的荷尔蒙会被时间慢慢稀释,眼里的阳光会迎来落日后的暗影,爱情的七彩泡泡掉下破灭的水渍雨,我会发现久宣夜并不是心里所想的那个久宣夜。
爱情的心动始于自己,心碎也始于自己。
年少的我以为爱情是两个人的浪漫,现在的我看爱情,它更像是一个人孤身为己打造的艺术品;
年少的我觉得爱情可以天长地久,现在的我感觉其中有很多广告、营销、吹嘘的水分。这场体验它是有生理时限的,泡泡总会消亡,只是时间早晚之差;
年少的我了解爱情理应是一对一,现在的我没那么“道德”,或者说出于社会功能的需要,这部分的“道德约束”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被做了混淆,有了某种社会规训色彩。而心动,是无法被规训的。
爱情,它不是一种社会制度,它是人的生理冲动和心理安慰。当一个人越无法独自面对或承担起自己的欲望、期待,TA越可能会在不同人身上看到令人心动的投影,希冀在投影里获取对自我的奖赏。
爱情里,他人实是媒介,一个可以照见自己的媒介。爱情更关乎的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每一次爱情泡泡的破灭,看起来很疼,却也是一次难得的可以认识和看清自己的机会。如果遇到对的人,这也会是一次向亲密关系进阶的最好契机。
亲密关系
此处的亲密关系特指亲人、朋友之外的恋人关系,包括异性、同性和无性恋等。
当爱情的荷尔蒙消失、滤镜碎裂,终于眼里的西施成了真实的人类。一部分情感会止步于此,原因无非有二,其一是无法接受对方的真实样貌,其二是无法接受自己的真实样貌。
这份接受的难点在于,每个人的真实样貌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时随境迁的流动。你可能可以接受此时当下,但对一个人的认知不是刻舟求剑,很多关系都会止步于“你不再是原来那个你了”。
在问及理想中的亲密关系时,朋友A提到TA希望可以彼此无条件支持和接纳。这种爱和爱情是反向而行的,爱情会有满足自我期待和欲望的自私,是有条件的爱,而这里,它已超越了关系带来的奖赏。
想起另一位访谈的朋友B,她说她对老公没有任何要求,也不会做什么干涉,就是享受爱他的状态。听得惊叹。
如朋友B,无条件接纳的亲密关系不是用来寻求安慰、满足期待、完善自己的,它不关乎自我,它是对他人的接纳和成全。
当自我的课题悬而未决,亲密关系的状态可能就会不稳定,甚至风雨飘摇。
访谈的朋友C是一位军嫂,她随丈夫迁到人生地不熟的异乡,由于保密需要,她无法经常联系丈夫,丈夫的归家频次也不太确定,没有熟人,没有熟悉的环境,她说那段时间两人摩擦不断,自己甚至一度陷入抑郁。
后来,她重新拾起了画画的爱好,工作稳定下来,社交关系也有了新的开展,同时也在自学一些心理课程,她发现之前不稳定的情绪慢慢和缓了。
刚到异地时,她会经常控制不住发脾气说丈夫不关心自己,两年过去,现在的她有了更多的自我安全感,她能反客为主地抓住脑袋里情绪的声音,然后写下来,分析。她发现丈夫的关心其实有他自己的方式,只是有时候并不符合她的期待而已。
很多消耗感情的吵架,就是要对方不断自证以满足自己的期待。人被当下情绪紧紧裹挟,看不到真实的自己,也看不到真实的爱人。
当自我空间和安定感重新建立起来,朋友C说这个阶段她和丈夫的关系走入了转折。
再说说我自己之前的某个“执念”。我曾经以为亲密关系等于“精神伴侣”,上至天文,下至心理,都可畅谈无阻,深度契合。后来知道,那无异于去寻找到另一个三维立体的自己,甚至就算找到了这样的自己,我也保不定彼此能高度契合,因为我连自己尚且都是一知半解。
“执念”最强的阶段是还未搭建起活动和写字这样一方自我空间的时候,迷茫让我想要去寻找身外寄托,他人投影。
但,成长永远是自己的课题,没人有资格去要求一段亲密关系来帮助自己成长。“和你一起,我变成了更好的自己”,这不是对方的功劳,成长的主动权永远是在本人手里。
另一方面,也没人有义务去用亲密关系的爱来代替善意,去感化和塑造别人。尤其在对方对自己的课题一直视而不见的时候。
毕竟无条件接纳和支持,不是无脑支持。
它是在双方都有明显的自我觉察意识,看得到彼此的内核和边界,并且尊重这份内核和边界的前提之上的,相敬如宾便是如此。在尊重的边界之外,彼此包容接纳磨合,从而寻找到舒适的共同生活空间,相濡以沫便是如此。
“精神伴侣”是一种概念,而舒适的共同生活空间才是可触的现实。
曾经有一位访谈朋友D,TA有过很严重的童年创伤,经历过好几段恋情,我们聊的时候,TA已经走过了自我课题完善的大部分阶段,TA最后说,现在其实是谈恋爱的最好时候,因为自己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现在的我已经不再需要亲密关系了。”
我个人不喜欢情歌里的撕心裂肺,毕竟恋人不是全部,TA是生活里的锦上添花。
当一个人和自己的关系处理得顺利了,TA才有能量也有能力进入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爱情是看见自己,亲密关系是看见他人。
婚姻
有句话叫“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其实有没有婚姻,爱情都会消逝。爱情陪伴不了一生,亲密关系和婚姻关系倒是可以。
一个人是如何进入婚姻关系的呢?访谈中,有人是因为爱情,有人是因为亲密关系,有人是因为社会时钟社会制度,或者以上两者三者间杂有之。
亲密关系的危机是无法面对人的真实暴露,婚姻关系的危机是无法权衡人际关系的变化。
参与婚姻访谈的朋友大多都有了孩子,谈及婚姻,较常被提到的一个关键节点是孩子的出现。
结婚后朋友C和丈夫的关系依旧和恋爱时一样,但孩子一来,两人的摩擦明显变多。朋友C身上多了母亲的角色,对丈夫也多了父亲角色的期待。原本已经平衡的二人天平,新增了孩子的重量,两端又陷入摇晃失衡。
朋友E生了孩子后,妈妈和婆婆同住,婆婆和妈妈间的摩擦转化成了自己和老公间的争吵,差点走到离婚境地。
爱情和亲密关系是人与人的情感联系,婚姻关系不一样,它是一种社会制度。前两者关乎怎样的人和怎样的人在一起,关注的是向内的感受,后者关乎彼此是怎样的社会角色和功能承担,面对的是外在生活。
爱情关于自己,亲密关系关于他人,婚姻关乎的则是我们和群体(比如孩子、婆媳、亲戚、宗族)的关系。
朋友A说,如果再来一次,TA不会选择结婚,婚姻是两个家庭的结合,时间长了,家庭角色会让人异化。TA害怕会被婚姻里的琐碎耗尽心气。
如若家庭角色是鞋,当我们穿进不合适的鞋子时,身体会疼,心里憋屈。异化便是削足适履,麻木感受。
朋友F是个二胎家庭,TA和伴侣渐渐磨合出了二人平等分工的家庭模式。他们会把需要做的事情全部列出来,然后平等分配。
不是让脚去适应别人和社会打造出的鞋子,而是根据感受来一起定制出适配彼此的鞋子,这是包括朋友F在内的一部人的婚姻选择。还比如脱离传统婚姻模式的丁克、裸婚、取消彩礼、男内女外等。
鞋子的样子其实可以千万种,重要的是两人想要的是不是同一个功能款式。
访谈中,有朋友提到有人会选择生一个孩子来打破婚姻当下面临的困境。当这个困境是滋生于彼此未察觉的自我课题时,孩子的出现反而会乱上加乱。亲密关系和婚姻关系的困境交织在一起,内在外在心力交瘁。
我很赞同朋友G的观点,TA说自我的课题不要放在关系里,两个人的课题也不要放在孩子身上,生孩子这件事不该是拿来解决关系问题的手段。毕竟亲密关系和婚姻关系不可同一而语。
与其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如说婚姻本就不讲究感情,它更需要的是一个人的社会功能和人际协调的能力。
以上梳理了我心目中爱情、亲密关系和婚姻关系的样子。
访谈现场,有朋友提出“性”的重要性,TA认为关系里婚姻里,令人满意的性体验是十分需要的。这点单独拎出来说是因为“性体验”它极具个体性,每个人的需求度千差万别。
在一次访谈中,我第一次接触到无性恋概念,TA们的亲密关系会有身体接触,但不会有实质性行为,无性但也符合双方需求,这种相处模式又未尝不可。
另一个故事是,一位朋友因为性教育的缺失导致未婚先孕,从而被推着踏入了一段黑暗无光的婚姻。如今虽已离婚,但仍在疗愈过程里。
有性无性在关系里不是关键,无性婚姻也可以是一种选择,关键的是双方欲求是否适配,以及是否都能清楚并能承担起这一行为的诸多结果。
最后,想用电影《爱在午夜降临前》的截图结束此文。
(图片来自豆瓣)
无论是哪种关系,我们都是擦肩而过。
撰文/王大安
记录真实自我和世界
公众号:大安于隅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