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三急,但是认不清卫生间标识,你还敢进吗?
不知从何时起,网络上开始出现一种声音,说这上个厕所,居然搞起了“学历歧视”。
大批网友开始抱怨,没点文化,都不敢去公共洗手间,因为那五花八门的男女标识,成了最大的拦路虎。
针对这一标识设计乱象,《人民日报》终于出手了,网友们纷纷直呼:早该如此!
你一定有过这种经历,站在两扇设计感“爆棚”的门前,左边可能是一道优雅的弧线,右边是一根硬朗的直线。或者左边是个正梯形,右边是个倒梯形。你的大脑飞速运转,调动着所有关于符号学、几何学甚至玄学的知识储备,试图破译设计师留下的“摩斯密码”。
时间在流逝,膀胱在抗议,身后路过的人投来意味深长的目光,让你感觉自己像个行为艺术的参与者。这短短几秒钟,充满了紧张、困惑与一丝荒诞的幽默感。最终,你只能凭直觉或求助他人,像拆盲盒一样推开其中一扇门。
这早已不是个例,而是席卷许多城市的公共空间“传染病”。标识的首要功能本该是秒懂,是普适的沟通语言。但现在,它却成了一场信息障碍赛,把最简单的指引,变成了一场对普通人的智力考验。
这股歪风究竟从何而起?一些设计师似乎把公共标识当成了自己的艺术展板,一个展示个人风格与前卫理念的“炫技场”。他们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认为常规的裤装与裙装图形太过平庸,无法彰显自己的才华。
于是,实用性被抛到了九霄云外。他们沉浸在自我表达的狂欢里,却忘了标识的终极服务对象,是每一个急着寻找解决方案的普通人。设计的初衷从“为你服务”,悄然变成了“让你看我多牛”。
与此同时,部分商家也乐见其成,甚至推波助澜。一个足够奇葩的卫生间标识,本身就是个绝佳的营销噱头。它能轻松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讨论,带来“自来水”般的流量,成为网红店的打卡元素。
在这场设计师与商家的合谋中,用户的真实需求——清晰、快速、无障碍地找到厕所,被无情地牺牲掉了。
一旦实用性的堤坝被冲垮,创意的洪水便会泛滥成灾,催生出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失败原型”。
有的走向了极端抽象的“猜谜”路线,比如仅用颜色区分,完全不考虑色盲人群。或者用细微到需要用放大镜观察的图形差异,挑战你的眼力极限。武汉曾有市民因标识印刷错误,险些误入异性卫生间,这种抽象设计无疑加剧了风险。
有的则滑向了低俗与冒犯的深渊,某些场所直接用人体隐私部位的特写作为标识,或用“凹/凸”这类充满性暗示的汉字。这种自作聪明的“创意”,不仅让成年人感到不适,更可能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响,是一种赤裸裸的视觉污染。
更有甚者,开始滥用文化符号。比如用“大象和长颈鹿”来指代男女,这种隐喻逻辑链条过长,并非所有文化背景的人都能理解。
还有商家直接用邓超、孙俪夫妇的头像做标识,虽说辨识度拉满,却涉嫌侵权,也充满了对当事人的不尊重。
难道创意与实用就注定是死对头吗?当然不是。真正优秀的设计,是在戴着镣铐跳舞,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绽放出更动人的光彩。
陕西历史博物馆就是一个绝佳的正面案例。他们的卫生间标识,巧妙地从馆藏唐代文物中提取元素:男士标识是头戴幞头、有络腮胡的形象,女士则是发髻高耸、身着长裙的仕女。形象既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又清晰地保留了“胡须/裙装”这种大众熟知的性别特征,让人会心一笑,过目不忘。
另一个优秀范例来自南京红山动物园。他们用手绘的动物形象做标识,但绝不让用户去猜。每个图形旁都清晰标注了“男”“女”字样,确保了基础功能的万无一失。
更妙的是,他们还附上了动物性别特征的科普小知识。这不仅解决了指引问题,还增加了趣味性和教育意义,把一次简单的如厕体验,变成了一场微型科普。
这些成功的案例共同指向一个真理:好的创新,是忠于大众认知基础上的适度升华,是对实用价值的坚守与尊重。
追根溯源,乱象丛生的背后,是我国关于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国家标准(GB/T10001)仅为“推荐性”,而非“强制性”。这给了“创意”们野蛮生长的空间,也让公共服务的底线变得模糊。
规范,并非要扼杀所有创意,更不是要让所有卫生间标识都变成“千篇一律”的火柴人。它的目的,是划定一条清晰的底线——无论你怎么发挥,都必须保证标识的清晰度、普适性和得体性。
这枚小小的标识,就像城市的一个神经末梢,能敏锐地反映出它的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文关怀的厚度。它考验的不是市民的智商,而是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与同理心。
它不说话,却能告诉你,这座城市是否真的在乎每一个匆匆路过的你。
信息源:
人民日报批卫生间男女标识设计乱象:公共卫生间标识,别再制造迷惑,2025-07-01,金羊网。
更新时间:2025-07-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