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2148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阿姨家楼上的小孙子最近总是精神恍惚,白天上课打瞌睡,晚上却精神百倍。一问才知道:晚上不睡觉,躲在被窝里刷短视频,一刷就是两三个小时。王阿姨一边摇头,一边感慨:“这手机啊,真是害人不浅。”
刷手机不是错,错的是“刷到深夜”。
你可能觉得,看个视频、回个消息、刷会儿资讯,很快就会睡着。但你没发现吗?屏幕越刷越亮,时间越熬越晚,第二天起床时脑袋像灌了铅,不仅精神状态差,身体也悄悄在“抗议”。
长期睡前玩手机,这7个健康问题,多半都会找上门。

很多人都有这种经历:明明睡了七八个小时,醒来却头昏脑涨,白天哈欠连天。问题出在哪?答案就藏在你临睡前盯着的那块屏幕里。
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是调节我们生物钟、促进入睡的重要激素。一旦它的分泌被打乱,大脑就会误以为“还不到睡觉时间”,结果就是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
有研究指出,临睡前使用电子设备超过30分钟的人,其深度睡眠比例明显下降。
建议:睡前1小时尽量放下手机,可通过听舒缓音乐、阅读纸质书等方式让大脑“降温”。

“我最近怎么感觉眼睛干涩、模糊,看东西还重影?”这不是你老了,而是你的眼睛在“抗议”。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会让眼睛疲劳,眨眼次数减少,导致泪液分泌不足,引发干眼症、视疲劳等问题。
更严重的是,蓝光还可能穿透眼底,诱发黄斑变性,这是导致视力永久性受损的常见病之一。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研究发现:每天睡前刷手机超过1小时的人,干眼症发病率是正常人的2.4倍。
建议:白天多望远、多眨眼,晚上用护眼模式或蓝光屏蔽功能,最好别关灯后“躲被窝看手机”。

你是不是经常躺着玩手机?特别是那种歪着脖子、撑着胳膊、转着角度的动作,短时间还好,长时间就会出问题。
医学上有个词叫“颈椎前倾”,就是因为长时间低头导致脖子扭曲、肌肉劳损,进而引发颈椎退变、肩背酸痛、手指麻木等症状。
尤其是年轻人,颈椎问题越来越早出现,很多医院骨科门诊,20多岁的患者比比皆是。
建议:使用手机一定要保持颈部直立,避免久躺久看,每20分钟抬头活动一下脖子。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受?明明已经很累了,但点开短视频、社交平台后,越刷越停不下来,甚至越刷越烦躁。这不是个例,而是大脑被过度刺激的结果。
睡前的时间,本该是放松和修复的时刻,可刷手机时接收到大量信息,特别是负面新闻、对比内容,容易激发焦虑、焦躁、甚至失眠。
清华大学心理研究中心指出:长期在睡前刷社交媒体,会显著增加焦虑、抑郁情绪的风险。
建议:睡前关注轻松内容,避免浏览工作、热点、情感等容易引发情绪波动的信息。

有没有发现,晚上刷着刷着手机,就会突然想吃点什么?一包薯片、一杯奶茶,甚至叫个夜宵外卖。
这是因为手机刺激让大脑兴奋,打乱了原本的饥饿与饱腹感调控机制,加上睡前进食,本就容易影响胃肠道休息,引发胃胀、反酸、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国营养学会提醒:晚间进食不当是导致胃病发作的重要诱因之一。
建议:晚饭后少食多动,尽量在睡前3小时内不要再进食,尤其避免高糖、高脂食物。

不少人吐槽:“最近脸上突然长了好多痘,怎么都好不了。”其实,这也可能和你睡前玩手机有关。
熬夜+蓝光,会干扰激素分泌,尤其是皮质醇和雄激素水平波动,诱发皮脂腺分泌异常,进而引发痘痘、粉刺、油脂分泌旺盛等皮肤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指出:熬夜和过度使用电子设备,是导致“成人痘”高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建议:规律作息比护肤品更重要,少熬夜、多排毒,皮肤自然会给你“好脸色”。

很多人觉得,“我年轻,心血管病离我远着呢。”但你知道吗?长期熬夜、情绪波动、静态久坐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隐形杀手。
尤其是晚上11点到凌晨2点,是血压、心率波动最剧烈的时间段。睡前兴奋状态,会让交感神经持续活跃,心率加速、血压升高,长此以往,容易诱发高血压、冠心病、心律不齐等问题。
2024年《中国心血管健康报告》指出:心血管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2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持续上升,其中“睡眠不足”是重要诱因。
建议:别拿年轻当资本,规律作息才是健康的“定心丸”。

我们不反对手机,也不反对娱乐,但希望你别让“放松”变成“放纵”。睡前这段时间,是身体准备修复、恢复的关键,如果总是被手机占据,久而久之,就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拖垮你的健康。
从今晚开始,给自己一个“晚安仪式”:关掉手机,泡个热水脚,听段舒缓音乐,让身体和大脑都好好休息——你会发现,第二天的你,真的不一样。

参考资料:
中国睡眠研究会.《2023中国睡眠白皮书》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蓝光对视网膜的影响研究》
清华大学心理研究中心.《社交媒体使用与焦虑情绪相关性分析》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皮肤科.《成人痤疮的临床与行为因素研究》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更新时间:2025-11-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