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俄乌冲突,俄罗斯为何能在美俄乌三方制裁中坚持下来?
第一是因为俄罗斯的底蕴,第二是因为军工需求带动了全国经济,而第三点则是因为我国这种经济大体量国家的贸易支撑。
普京无法否认,如果不是中国一直和俄罗斯保持着健康且紧密的贸易关系,俄罗斯经济可能早就要捉襟见肘,同时也等不到美国政府改变态度的这天。
然而,自打今年开始,中俄贸易却开始步步下跌,而普京再也无法视而不见,也难怪他会在本月底开始那场“超长访华”...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7月14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俄贸易额为1064.88亿美元,同比下降了9.1%。
这次下降不只是体现在中国对俄进口上,对俄出口同样也是如此,因此俄罗斯工贸部长才会用到“令人不快”来形容。
中俄关系日益升温,但贸易却出现降温趋势,难不成这是中俄关系即将趋于平淡的前兆?
事实上还真不是,毕竟我国和俄罗斯依然有着长期且稳定的能源贸易,仅在这一领域中,不只是俄罗斯离不开我国,我国同样也离不开俄罗斯。
要知道我国前段时间还因为购买俄罗斯石油,而遭到了美国的无端威胁,虽然美国关税并未实施,但这同样也体现出了我国对俄罗斯的诚意。
之所以中俄贸易会陷入低迷时期,其中存在着三大不可忽视的原因。
第一: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进口国,绝不只有俄罗斯这一家贸易伙伴。
通过2023年的中国进出口总值表可以看出,除去东盟和欧盟这两个国际组织之外,俄罗斯只能算是美国、日本、韩国之后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尤其是在我国不断和东盟关系升温的节骨眼上,贸易重心肯定会稍稍往东盟倾斜,别说是和俄罗斯的贸易额会减少,其他所有贸易伙伴也是一样。
第二:中俄贸易主要体现在能源领域,而我国去年能源进口已经足够丰富。
在俄罗斯最艰难的时候,我国从未放弃对俄罗斯的能源进口,哪怕当时的石油价格并不具有性价比,我国还是大量购入了俄罗斯石油。
直至今年油价下跌,我国又不缺库存,自然就会减少对俄罗斯石油的进口,液化天然气也是一样的道理。
第三:中俄贸易结构太偏向能源,新的合作点与合作机会其实并不多。
在能源贸易减少的同时,我国对俄罗斯的木材、煤炭等进口同样也在减少,这一点其实也要归结为“美俄乌关系变化”上。
在俄罗斯最需要的时刻,我们雪中送炭,既然现在俄罗斯已经缓了过来,我们其实也没有必要去锦上添花。
而且俄罗斯口岸的进出口审查并不宽松,我国自然也就可以趁此机会和其他国家大力发展贸易,毕竟中俄关系还是相当稳定的。
中国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因为情谊做出帮衬,但绝不会放着更大的市场不去踏足,反而吊死在俄罗斯这一棵树上。
中国人越买越少,反倒俄罗斯人越来越喜欢中国制造,这其实也要“归功于”欧洲对俄罗斯做出的制裁。
就拿汽车领域举例来说,曾经俄罗斯人也喜欢日系车和德系车,但就是因为买了西方车没有售后保证,所以他们才转而购买中国车。
虽然俄罗斯人民找到了更好的替代,但这对普京来说并算不上是什么好消息,因为俄罗斯目前的“出路”确实不多。
与美贸易困难,欧洲更是难如登天,难不成俄罗斯要靠着印度三哥们的手艺填补国内需求?
不管是观察周边还是放眼全球,真正值得信赖且有品质保证的贸易伙伴,可能就只有中国最适合俄罗斯。
难怪普京会早早地放出本月底下月初的“超长访华”消息,看来他的目光早就聚集在了这次的上合峰会...
普京参加九三阅兵众人皆知,但他同样也会参加这场堪称历史规模最大的上合组织峰会。
在这场以贸易为基础的峰会中,普京将会全身心投入到贸易谈判当中,而贸易对象除了我国自然还有其他上合成员。
俄罗斯和中国的友谊,不会因为贸易程度的变化而变化,但这却不妨碍双方各自谋求更多贸易伙伴。
和普京抱着同样想法的,还有那个一直把美国当成好兄弟的莫迪,而印度在遭受美国关税制裁后,也终于是想起了中国的好。
事实已经证明,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或组织可以通过贸易独霸全球,美国不行,欧盟不行,七国集团也不行。
唯独只有像中国这样广泛撒网贸易的方式,才能真正调动起本国经济的活性。
西方看不起非洲,中国看得起,而且中非贸易并不只是中国获利,非洲基建等方面才是获益更多。
美国不断整治东南亚,中国同样愿意对其广开胸怀,只要东盟同样真诚,那结果自然也会是互利共赢。
中国从不缺乏贸易伙伴,而中国制造也从不缺少买家,因此中国才能在与美关税战中屡屡进逼。
不过普京能否在这场上合峰会上为俄罗斯达成更多贸易合作,最终还是要看他本人愿意付出多少诚意。
中方愿意为普京在其中担任桥梁,但是想让中国硬着头皮去雪中送炭,那还是大可不必了。
与此同时,在对待另一位刚刚“迷途知返”的印度领导人时,我国同样也得进行多重审视,以免农夫与蛇的故事再次上演。
更新时间:2025-08-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