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赚大了,收获大单1.9万亿美元!议息临近鲍威尔被围攻!
在俄乌冲突持续胶着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近期打出了一套“军援+军售”的组合拳。
根据美国国务院7月23日公告,美国已批准向乌克兰出售价值3.22亿美元的“鹰”式防空导弹系统和“布拉德利”步兵战车。
这是特朗普自2025年1月重返白宫后首次正式批准对乌军援,此前他曾一度暂停援助以迫使乌克兰展现和谈诚意。不过随着俄军攻势加剧,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7月21日宣布将与俄罗斯在土耳其举行第三轮谈判,试图在军援到位前争取战略主动。
但真正让特朗普“赚大了”的并非直接军援,而是通过关税协议打开的欧洲市场。
7月27日,特朗普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苏格兰签署协议,欧盟承诺未来五年内购买价值数千亿美元的美国军事装备,并额外投资6000亿美元用于美国能源和制造业。
这背后是欧洲国家在俄乌冲突后的防务觉醒——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显示,2020-2024年美国对欧洲武器出口激增近两倍,占欧洲进口总额的64%。
特朗普巧妙利用欧洲的安全焦虑,将军售与关税谈判捆绑,仅欧盟订单就为美国军工企业带来超过7500亿美元的潜在收入。 日本方面也未能幸免。
根据同期达成的关税协议,日本将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用于半导体和造船业,其中90%的利润归属美方。加上欧盟的6000亿投资和7500亿能源采购,两项协议直接拉动的订单金额已超过1.9万亿美元。
更关键的是,这些协议打破了传统贸易框架——欧盟首次完全接受美国汽车和工业标准,日本则在半导体领域让渡了部分技术主权。这种“订单换规则”的模式,让特朗普在不增加财政支出的情况下实现了经济和战略利益的双重收割。
表面上看,美欧日达成的15%关税协议是双方妥协的结果——特朗普放弃了此前威胁的30%高关税,欧盟则接受了高于预期的税率。但深层逻辑远非如此简单。
根据协议,欧盟对美出口的汽车、药品等商品将统一征收15%关税,而美国仅对钢铁、铝等少数商品维持50%高税率。
这种不对等安排实质是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的延续:美国消费者承担的关税成本将通过欧盟的能源采购和投资回流抵消,而欧洲制造业却面临双重挤压——既要支付关税,又要适应美国标准。
以汽车产业为例,欧盟汽车对美出口成本将增加15%,但协议同时要求欧盟开放市场接受美国电动车标准。这意味着德国大众、法国雷诺等车企不仅要支付额外关税,还需投入巨资改造生产线以符合美国法规。
相比之下,特斯拉、通用等美国车企却能凭借技术优势抢占欧洲市场。更微妙的是,协议中7500亿美元的能源采购条款,实质是为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量身定制——欧盟目前仍有40%的天然气依赖进口,而美国液化天然气价格比俄罗斯低30%。
这种“能源换工业”的策略,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日本的处境同样艰难。5500亿美元的投资协议中,90%的利润归属美方,这意味着日本企业在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投资收益将大部分流入美国口袋。
更讽刺的是,日本为换取关税减免,不得不接受美国对其汽车产业的技术审查——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已宣布将在两周内出台芯片关税细则,这实际上是为美国芯片企业进入日本市场铺路。
这种“以市场换关税”的模式,让特朗普在不发动贸易战的情况下实现了产业渗透。
就在特朗普忙于签署贸易协议时,美联储成为另一场博弈的战场。7月24日,特朗普罕见造访美联储总部,以装修工程超支为由向主席鲍威尔施压。
这座自1937年启用的建筑翻修预算已从19亿美元飙升至25亿美元,特朗普借机指责鲍威尔管理失职,暗示可能动用总统权力解除其职务。尽管法律规定美联储主席只能因“正当理由”被罢免,但白宫已启动对装修项目的审计调查,试图为罢免寻找依据。
这场“装修门”的实质是利率之争。特朗普要求美联储将基准利率从当前的4.25%-4.5%降至1%,声称此举能为美国节省一万多亿美元利息支出。
但鲍威尔7月1日在欧洲央行论坛上明确表示,美联储必须保持非政治化运作,当前通胀不确定性仍制约降息空间。市场对此心知肚明——芝商所数据显示,7月30日议息会议维持利率不变的概率高达97.4%,9月降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也仅为60%。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美元信用体系的根基。美联储独立性是美元全球地位的基石,尼克松时代迫使美联储降息的教训殷鉴不远——1970年代的恶性通胀直接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特朗普的持续施压已引发华尔街担忧,高盛、摩根大通等四大银行CEO联名呼吁捍卫美联储独立性。但特朗普似乎铁了心要打破惯例,7月21日财长贝森特宣布启动美联储主席继任者选拔程序,暗示即便无法罢免鲍威尔,也要在2026年其任期结束后安插亲信。
这种“制度性冲击”可能比短期利率波动更具破坏性——德银警告称,市场严重低估了特朗普强行更换鲍威尔的风险,这可能引发美元和美债的剧烈抛售。
特朗普的“交易艺术”正在引发全球经济格局的连锁反应。在欧洲,德国总理默茨5月宣布2025年对乌军援增至100亿欧元,但转头就要向美国支付数千亿美元军购费用,这种“左手援助右手买单”的模式让欧洲纳税人怨声载道。
日本半导体企业则陷入两难——既要遵守美国技术限制,又要应对国内产业空心化压力,东京股市电子板块近一个月市值蒸发12%。 更微妙的是,这些协议正在重塑国际规则。
欧盟接受美国汽车标准后,德国车企被迫调整全球生产线,这可能导致欧洲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优势被削弱。日本在半导体领域的妥协,则让美国在2nm以下制程技术上形成垄断。
这种“规则霸权”比单纯的订单更具战略价值——特朗普用15%的关税,换取了改写全球产业标准的权力。但风险同样存在。美联储若被迫降息,可能加剧通胀反弹,抵消关税协议带来的经济收益。
而过度依赖军售和能源出口,将使美国经济陷入“安全驱动型增长”的怪圈,削弱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
更关键的是,特朗普的单边主义做法正在破坏多边贸易体系——芬兰外贸部长塔维奥直言,这种“关税换订单”模式将导致全球贸易长期不稳定。
当1.9万亿美元的订单开始转化为现实利益时,美国或许正在透支其最宝贵的战略资产:全球经济治理的合法性。
信息来源:
上观新闻:美国总统时隔近20年首次正式造访美联储,特朗普和鲍威尔说了些什么?
界面新闻:欧盟与美国达成15%税率贸易协议,将增加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