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今年这重阳糕,咱能不能别吃了?”
这条“大逆不道”的语音发到家族群,三分钟的死寂后,我妈的电话杀了过来。
但我想说,正是这个决定,让我度过了30年来最有意义的一个重阳节——我没有登高,没有吃糕,却从爸爸的厨房里,“偷”来了三道足以受用一生的“私房菜”和它背后的人生哲学。

老人的厨房,藏着被我们忽略的“美食算法”
我们这代人,热衷于在App里收藏“减脂餐”、“快手菜”。而我们父母的食谱,却是一套经过数十年生活验证的、写在烟火气里的“独家算法”。
这套算法里,没有精确到克的“适量”,而是我爸的“一把”、“一撮”和“看着来”。
这套算法里,没有昂贵的食材,只有对时令和物尽其用最深刻的尊重。
我决定,今年重阳节,不送糕点,只做一件事:“偷师”我爸的三道“重阳节私房菜”。 这三道菜,分别对应了他教给我的人生三重境界:

第一道:浑厚的“红烧肉”——关于“等待”的智慧
我爸做红烧肉,从不炒糖色,他说那是“虚火”。他用啤酒慢炖,汁水收得极干,肉质醇厚,入口即化。他说:“好东西都是等出来的,火候到了,味道自然就正了。就像过日子,急不得。”


第二道:清甜的“冬瓜盅”——关于“包容”的哲学
剩了点鸡汤,几颗虾仁,一小把瑶柱。在我看来是“鸡肋”,在我爸手里却成了宝贝。他挖空半个冬瓜,将所有边角料汇入其中,上锅一蒸。
冬瓜的清甜吸收了所有精华,汤清味浓,浑然天成。他说:“家里的事,和这冬瓜盅一样,分清主次,互相成就,就是一团和气。”

第三道:锋利的“凉拌芥兰”——关于“分寸”的把握
芥兰焯水,时间多一秒则烂,少一秒则生。捞出后,他不用刀切,用手掰断,淋上豉油和炸得焦香的蒜油。他说:“该柔的时候要柔(手掰),该狠的时候要狠(猛火快焯),分寸对了,菜的‘骨气’才在。”


你看,我爸的厨房里,哪一道菜不比那块程式化的重阳糕更有滋味?
重阳节,我们追寻的“登高”,或许不只是身体上的攀登,更应该是认知上的一次“登高”——真正地“看见”并珍视我们身边的老人。
他们不是需要被“孝敬”的客体,而是拥有着我们尚未参透的生活智慧的“活神仙”。
所以,今年重阳节,我给你的建议是:
放下手机,走进父母的厨房。不要去评判他们过时的习惯,而是像个学徒一样,去请教一道你最爱吃的家常菜。
那块重阳糕,想吃就吃。但比它更甜的,是您一边“嫌弃”我笨手笨脚,一边又忍不住上手帮我翻炒时,那份藏不住的得意和笑容。
这,才是这个节日里,最该被“品尝”的滋味。
更新时间:2025-10-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