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砸3000亿抱紧英伟达、甲骨文,微软看似吃亏,实则另有打算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前脚刚与甲骨文敲定3000亿美元的五年期算力合同,后脚就联合英伟达启动100亿美元的AI算力部署。

当CoreWeave、谷歌云、软银等巨头纷纷加入其基础设施供应商阵营,不少人开始替微软捏把汗。

作为OpenAI曾经的核心合作伙伴,如今眼睁睁看着“盟友”拥抱他人,难道真要在生成式AI浪潮中被边缘化?

事实或许恰恰相反,摩根士丹利最新报告给出的答案可能会颠覆多数人的判断。

这份9月26日发布的报告明确指出,投资者对微软被边缘化的担忧完全多余,该行不仅将微软股票上调为“首选”,更将目标价从582美元大幅提升至625美元,这意味着按现价计算,微软股票仍有23%的上涨空间。

在AI基础设施资源尤其GPU和数据中心资源极度稀缺的当下,微软的“放手”绝非被动妥协,而是一场精准计算后的战略布局,背后藏着更深远的利益考量。

从商业逻辑来看,微软选择将部分OpenAI的算力需求分流给其他供应商,本质上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对科技企业而言,客户结构直接决定了抗风险能力与盈利质量。

如果过度绑定OpenAI这样的单一大客户,不仅会面临客户集中度风险,在议价环节也容易陷入被动。而服务多元化的企业客户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企业客户的议价能力相对分散,能够有效减少价格折扣带来的利润损耗,更重要的是,这类客户往往会配套采购数据库等附加软件解决方案,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客户终身价值(LTV)远高于单一合作伙伴。

微软管理层此前就曾明确表示,公司资本支出的持续增加,正是为了满足企业客户的旺盛需求,而最近一个季度商业预订量35%的同比增长,恰好为这一说法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证。

更关键的是,微软与OpenAI的合作并未走到终点,反而进入了更成熟的新阶段,双方签署的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MOU)清晰地表明,这种合作关系仍在动态演进中。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Keith Weiss指出,微软在新的合作谈判中有着明确的核心诉求。

一方面要确保对OpenAI知识产权的长期访问权,这是其AI技术迭代的重要支撑。

另一方面要维护OpenAI的长期生存能力,因为一个健康发展的合作伙伴,才能持续为微软创造价值。

这种“保持距离但守住核心”的合作模式,既规避了过度绑定的风险,又保留了未来的增长可能,尽显战略定力。

市场真正低估的,是微软早已摆脱对单一合作伙伴的依赖,构建起了多元驱动的增长引擎。

以Azure云服务为例,其强劲增长并非仅靠OpenAI拉动,而是底层技术投资、企业上云浪潮与GenAI应用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三大驱动力如同“三驾马车”,为Azure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摩根士丹利的模型测算显示,Azure AI业务有望在2025财年达到104亿美元收入,到2029财年更将突破200亿美元大关,即便按30%的保守毛利率估算,其收入潜力也远超当前市场预期,甚至有分析认为在有利假设下2029年Azure AI收入可能达到2058亿美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微软在OpenAI之外的AI云合同正不断增加,收入结构分散化的趋势愈发明显,这让其抗风险能力大幅提升。

在企业级市场,微软的护城河早已超越单纯的云算力服务,其围绕M365、Copilot等产品构建的“数字办公+知识工作者”生态圈,正在形成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

摩根士丹利的CIO调研显示,33%的企业客户已经将主要O365订阅升级至高阶的E5版本,还有超过半数的客户计划进一步升级,M365 Copilot等AI产品的组织渗透率也预计将从当前的31%提升至43%。

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CDW公司的实践更具说服力,该公司为1万名员工部署M365 Copilot后,85%的用户反馈生产力得到提升,77%的人能更快完成任务,88%的使用者认为工作质量有所改善。

这种深入企业日常运营的产品粘性,是单纯的算力服务无法比拟的。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微软从来都是擅长在竞争中巩固优势的高手,从用Teams应对Slack的挑战,到以O365抗衡Google Workspace,微软总能通过并购整合、生态深化等方式守住市场主导权。

面对如今智能Agent类AI的崛起,这种应对经验同样适用,摩根士丹利的调研显示,53%的CIO预计微软将获得AI支出最大的增量份额,远超其他竞争对手。

再加上微软当前不到26倍的市盈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种估值优势进一步增强了其投资吸引力。

反观OpenAI与英伟达、甲骨文的合作,看似形成了“芯片-基础设施-模型”的商业闭环,但实则面临着不少隐忧。

美国AI算力扩张正遭遇电力供应短缺的瓶颈,而这些合作方均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这种巨头联手的模式还可能引发垄断质疑,存在遭遇法律诉讼的风险。

与之相比,微软的战略选择显得更为稳健,既不放弃AI赛道的核心机会,又通过聚焦高价值客户、夯实生态壁垒、优化收入结构,构建起了更可持续的增长模式。

说到底,OpenAI的“多头合作”与微软的“选择性放手”,本质上是两种发展逻辑的体现,前者追求短期算力资源的快速补充,后者则着眼于长期生态价值的构建。

摩根士丹利将微软列为大型软件公司首选,并给出625美元的目标价,正是看透了这种战略差异背后的价值潜力。

对投资者而言,与其纠结于短期的合作变动,不如看清微软在企业级市场的深厚积淀与多元增长动能,这或许才是AI时代最可靠的投资逻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科技   英伟   微软   甲骨文   吃亏   客户   美元   企业   收入   市场   合作伙伴   生态   核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