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舟”要来了?宣布2年内载人飞天,一次送4人,超过中美俄

如果说过去几十年里,全球航天的大幕是由美苏拉开帷幕,那么进入21世纪后,这场大戏的主角们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从“太空一哥”NASA高调开启重返月球之路,到中国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并常态运行,再到阿联酋、日本等新兴航天国家奋力追赶,一幅群雄逐鹿太空的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而就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关键节点上,不甘寂寞的印度也在大力发展航天事业,最近又宣布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2027年,发射首艘载人飞船!

据《spacedaily》5月6日报道,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计划在2027年第一季度将本国宇航员送入轨道,这标志着其“Gaganyaan”(加甘扬计划)项目进入冲刺阶段。

印度科技部长甚至直接将此举称为“印度崛起为全球太空强国的标志”!“全球强国”、“首次载人”、“自主火箭”……这些关键词在公众视野中频频出现,一时间,“印度载人航天”成为热搜词,但这一次,印度能成功吗?

“加甘扬”在梵文中意为“太空飞船”,最早于2007年提出构想,2018年莫迪在独立日讲话中高调宣布定型,计划在2022年独立75周年前实现首次载人发射。

然而,项目延误、技术难点接踵而至,这个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时间表不得不多次推迟,从原定的2022,拖到了2024,再改口到2025,如今则定格在了2027年。

这不是简单的时间问题,而是技术体系尚未成熟的集中体现。此次加甘扬计划所依赖的,是ISRO新研制的GSLV Mk III重型火箭。理论上,它具备将3-4吨级航天器送入近地轨道的能力,足以承担低轨载人任务。

但“可发射”不等于“可载人”,后者对可靠性、冗余系统、逃逸机制有着远高于卫星发射的苛刻要求,不过好在加甘扬的核心飞行器已完成了关键逃逸系统测试和热真空试验。

印度在推进回收技术方面也做了大量准备。比如,海军与ISRO已进行了多轮海上回收演练,模拟返回舱在海上溅落后的回收流程。

可这也仅仅是印度通向载人飞行的“必修课”,就像是期末考试前的实战演练一样,真正决定成败的“核心技术”,印度显然还没有完全具备。

和中美俄等传统航天强国不同,印度的航天工业底子薄、技术链条长、资金投入有限,要构建一套完整、安全、自主的载人航天体系,其难度之大远超单次任务本身。

与之相比,中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早在2003年完成,彼时“神舟五号”实现天地往返,标志着中国正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自主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而在今天,中国的空间站已经完成建造,“神舟”系列发射进入常态化运行,航天员长期驻留不再新鲜,甚至已经着手布局月球、火星。

这正是印度面对的最大矛盾:一边是希望打破中美主导的太空格局,彰显大国身份;另一边则是现实中的“基础薄弱”,必须靠一步一个脚印追赶前路。

这也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印度为何一定要做载人航天?

在国际政治的博弈中,太空始终是一张极具分量的“国家名片”,拥有载人航天能力,不只是象征技术高度,更代表着独立控制“通往太空的入口”。

这不仅能显著提升一个国家在全球战略格局中的地位,还能为其带来高科技产业链的溢出效应,更多时候,是形象塑造与话语权争夺。

印度这几年“破圈式”的航天“动作频频”,2023年,印度“月船三号”探测器在月球南极附近实现软着陆,使印度成为继中美俄之后第四个完成月面着陆的国家。

“月船三号”任务的成本仅仅是美国阿尔忒弥斯项目的1%,“印度航天性价比奇迹”引发全球热议!

今年,印度又花了大价钱,试图支持39岁的印度宇航员舒班舒·舒克拉在美印联合执行的Axiom Mission 4任务中前往国际空间站,打造40年来首位进入轨道的印度航天员。

印度航天在动作频频的同时,可眼看着中国不断刷新“在轨驻留记录”“空间站科学试验”“航天员选拔年轻化”成绩,显然不愿继续只当“太空观察者”的角色。

所以才决定开启激进推进模式,绕过中美俄那种“逐步迭代—重复飞行—逐渐升级”的航天路径,直接实现“从0到1”的一跃!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印度此次“冲击载人”虽然态度坚决,但从公开进展来看,技术路径仍旧模糊。

一方面,其飞船舱段尚未完全公开设计图纸,所采用的生命维持系统、环境控制系统、热控技术、安全冗余机制等关键环节信息仍属保密状态;

另一方面,地面支持系统建设相对滞后,像飞船发射逃逸塔、应急返回技术、在轨监控系统等核心配套仍处于测试阶段。

至于训练宇航员这一环节,印度采取了“借外力”的办法。据悉,4名被选中的印度飞行员已在俄罗斯接受初期训练,目前正在本土继续任务专项培训。

这一做法可以缩短宇航员训练时间、降低参与门槛,但长期来看,如果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全流程航天员选拔与训练体系,注定也是昙花一现。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不仅规划了加甘扬载人计划,还规划在2035年前建成载人空间站,5个舱的数量“碾压”中国空间站的3舱设计,以及2040年前实现月球载人登月的宏伟蓝图。

这些目标制定看似雄心勃勃,实则都绕过了大量载人航天中间能力的积累期,从逻辑上就存在跳跃和断层。

回看全球航天史,任何一个国家的首次载人飞行,都是靠着国家级体制支撑、举国投入推动才能完成。

从美苏争霸时期的“阿波罗”“联盟”,到中国的“神舟”初代,每一次人类突破大气层的尝试,背后都是数以万计科研人员的共同协作。

如今的印度,连卫星太空对接尝试都用了4次才勉强成功,假设2027年真的实现了首次载人飞行,宇航员们能不能从太空轨道安全撤离都是个未知数。

更现实的难题是,时间不等人。在中美已进入“深空博弈”的节点上,留给印度实现追赶的窗口期正在迅速收窄。

一旦中国实现载人登月,美方“阿耳忒弥斯”计划重返月球成功,全球航天叙事的主旋律将不再是“能上去”,而是“能做什么”。那时再讨论“初次送人上天”,就未免有些迟暮意味。

或许印度自己也清楚这一点,才会在新闻中频频强调“全球强国”“国际地位”等关键词。毕竟,太空不只属于掌握推进器的国家,更属于能讲好自己故事的国家。

2027年,加甘扬计划会不会准时升空?没人能打包票。但可以肯定的是,印度对标的对手们,早已不在起跑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科技   神舟   飞天   印度   年内   太空   航天   中国   空间站   宇航员   计划   月球   航天员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