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接吻的人更长寿?医生:或有这六大好处不请自来

当嘴唇轻轻触碰的瞬间,多数人会将其归为浪漫情感的表达 —— 电影里的吻象征爱情,家人间的吻代表温情。但在医学研究者的眼中,这个日常又私密的动作,正逐渐显露出与健康甚至长寿相关的潜在价值。近年来,德国、奥地利、中国等多国科研机构针对接吻展开的研究,不仅打破了 “接吻只是情感符号” 的单一认知,更用数据证实了它在调节生理机能、改善心理状态上的积极作用。当然,这并非意味着 “多接吻就能长命百岁”,而是从科学角度,为人们理解亲密行为与健康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接吻与压力调节:天然的 “情绪解压阀”

现代社会中,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过高,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重要诱因之一。而接吻,恰好被证实是调节皮质醇的 “天然手段”。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心理生理实验室在 2023 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周保持 3-5 次规律性亲吻的人群,其血液中皮质醇的平均水平,比极少有亲密亲吻行为的人群低出近 20%。研究团队对 200 名 25-40 岁的受试者进行了为期 6 个月的追踪,其中一组受试者被要求每周与伴侣保持固定次数的深情接吻,另一组则维持日常互动(无额外亲吻)。结果发现,前一组受试者在面对工作压力、家庭琐事时,情绪波动更小,血压升高的幅度也更低。

德国心理学家阿尔图尔・萨佐博士对此解释:“接吻时,人体会通过皮肤接触、视觉互动产生双重刺激,这种刺激会抑制大脑中‘压力中枢’(杏仁核)的活跃,同时促进愉悦感神经递质(血清素)的分泌。它不像药物那样快速起效,却能通过长期规律的互动,缓慢调整身体的压力耐受度,相当于给情绪装上了‘缓冲垫’。”

中国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在 2022 年参与的 “情感表达与心理健康” 全国性调查,也得出了相似结论。调查覆盖了 1.2 万名已婚人群,数据显示,每周至少有 3 次亲吻、拥抱等身体亲昵行为的夫妻,其焦虑症状的发生率比缺乏亲密互动的夫妻低 40%,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也减少了 35%。这也印证了中国传统俗语 “家和万事兴” 背后的生理逻辑 —— 亲密互动带来的情绪稳定,本身就是健康的基础。

接吻与免疫系统:菌群交互的 “温和训练”

提到 “交换唾液”,多数人会联想到 “细菌传播”,但科学研究却指出,适度的菌群交互,反而能帮免疫系统 “练兵”。

2014 年《微生物生态学期刊》上刊登的一项荷兰研究,曾引发广泛关注。研究团队发现,情侣间每次持续 10 秒以上的深吻,可交换多达8000 万个细菌单位—— 这些细菌主要来自口腔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而非致病菌。更意外的是,长期保持这种 “菌群交换” 的情侣,彼此患上呼吸道感染、口腔炎症的几率,比普通情侣低 25%。

研究者解释,人体免疫系统需要通过接触 “无害外源菌群” 来建立 “免疫记忆”,就像疫苗通过温和刺激提升抵抗力一样。接吻时交换的菌群,会让双方的免疫系统逐渐适应对方的微生物环境,减少因 “菌群陌生” 引发的过度免疫反应(如轻微炎症)。当然,这一前提是双方均无活动性口腔疾病(如严重牙周炎、口腔溃疡),若存在口腔黏膜破损,反而可能增加致病菌传播的风险。

接吻与心血管:低强度的 “心动锻炼”

接吻时的心跳加速,并非只是 “心动” 的浪漫表现,更是对心血管系统的一次温和锻炼。

美国哈佛医学院心血管科在 2024 年发布的临床观察数据显示,规律性亲吻(每周 3 次以上)的人群,其冠心病和高血压的发病率,比极少亲吻的人群低 15% 左右。研究团队观察了 500 名中年受试者的日常行为与心血管健康状况,发现每次接吻时,受试者的心跳会从静息状态的 60-70 次 / 分钟,提升至 90-100 次 / 分钟,血液循环速度也随之加快 —— 这种强度相当于慢走 15 分钟的运动量,却无需额外占用时间,也没有运动后的疲劳感。

“它更像是一种‘碎片化健康互动’。” 参与研究的 cardiologist(心脏病学家)艾米丽・科恩博士说,“对于没时间规律运动的上班族、老年人来说,接吻带来的轻度心血管刺激,虽不能替代跑步、游泳等中高强度运动,却能作为日常健康的‘补充项’,长期积累下来,对维持血管弹性、降低血栓风险有积极意义。”

接吻与情绪稳定:“爱的激素” 催产素的秘密

接吻之所以能缓解孤独、焦虑,核心在于它能促进 “催产素” 的分泌 —— 这种被称为 “爱的激素” 的物质,是调节情绪、增强情感联结的关键。

日本京都大学心理学系在 2025 年初做过一项实验:将 60 名存在轻度孤独感的受试者分为两组,一组与伴侣(或亲密家人)每天进行 5 分钟亲吻互动,另一组则通过电话、微信进行情感交流(无身体接触)。4 周后,前一组受试者的孤独感评分下降了 30%,大脑中与情绪调节相关的 “前额叶皮层” 活跃度显著提升;而后一组的评分仅下降 10%,情绪波动依旧明显。

实验负责人佐藤惠子教授分析:“催产素的分泌,依赖‘物理性亲密接触’—— 文字、语言只能传递情感信息,而接吻时的皮肤温度、呼吸节奏同步,才能真正激活身体的‘情感反馈机制’。对于独居老人、长期异地的情侣来说,缺乏这种物理互动,即使有频繁的线上交流,也容易出现情绪低落,这也是为什么‘见面拥抱亲吻’比‘线上说爱你’更能安抚人心。”

接吻与面部抗衰:30 块肌肉的 “天然锻炼”

除了生理与心理层面的益处,接吻还被意外发现有 “轻度抗衰” 的作用 —— 这源于它对不住面部肌肉的锻炼。

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解剖学实验室的研究显示,每次接吻时,人体会动用面部超过 30 块肌肉,包括控制嘴角的口轮匝肌、提升面颊的颧大肌、维持下颌稳定的咬肌等。这些肌肉在接吻时会进行 “间歇性收缩”,类似于做 “面部微运动”。长期保持规律性亲吻的人,面部肌肉的紧致度比同龄人高 15%,法令纹、鱼尾纹的加深速度也相对减缓。

“它不像医美项目那样快速改变轮廓,却能通过日常互动,缓慢对抗肌肉松弛。” 研究团队成员皮埃尔・勒梅尔说,“就像每天做 5 分钟面部操一样,接吻带来的肌肉活动是无意识的,不会让人有‘锻炼负担’,反而能在愉悦中达到保养效果。当然,这只是‘附加益处’,不能替代基础的皮肤护理与防晒。”

接吻的健康前提:卫生与场景的 “合理把控”

尽管接吻有诸多益处,但并非 “多多益善”,卫生与场景的把控至关重要。

首先是口腔卫生。若一方患有活动性牙周炎(牙龈出血、肿胀)、口腔溃疡,或感染了疱疹病毒(唇疱疹),接吻时极易导致致病菌传播。医生建议,接吻前应确保口腔清洁,若存在口腔疾病,需先治疗康复,再进行亲密接触;换季、免疫力低下时(如感冒初期),也应减少深吻,避免交叉感染。

其次是地域与环境的适配。南方潮湿地区,真菌性唇炎(嘴唇脱皮、起白屑)的发病率较高,接吻前可涂抹无刺激的润唇膏,保持唇部湿润;北方干燥城市,口腔黏膜易因缺水受损,接吻前后应适量饮水,避免黏膜破损引发疼痛。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也需注意 “接吻方式”:年轻人接吻时若过于用力,可能导致唇部黏膜撕裂、牙齿碰撞受伤;老年人牙齿松动、面部皮肤敏感,应选择温和的轻吻,避免过度挤压面部。

国际案例印证:接吻带来的健康改变

这些科学结论,也在现实案例中得到了印证。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 “情感健康实验室” 的长期观察中,一对结婚 15 年的中年夫妇(丈夫有轻度高血压,妻子长期失眠),从 2024 年开始每天保持 10 分钟的深情接吻。3 个月后,丈夫的血压从 145/90mmHg 降至 135/85mmHg,无需额外增加降压药剂量;妻子的夜间睡眠时长虽未增加,但深度睡眠占比从 20% 提升至 45%,晨起时的疲劳感显著减轻。

在日本东京,一家社区养老机构甚至将 “亲密互动指导” 纳入老年人健康服务 —— 鼓励有伴侣的老人每天进行温和亲吻、牵手,数据显示,参与该项目的老人,其焦虑评分比未参与者低 28%,认知功能的衰退速度也减缓了 15%。

当然,科学界从未将接吻神化为 “长寿秘方”。它只是健康生活方式中的 “加分项”,而非 “必需品”。真正的长寿,仍需依赖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核心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充满温情的小动作,能在传递爱意的同时,为身体带来温和的健康刺激 —— 正如日本俗语所说 “吻是心灵的安慰剂”,它或许不能直接延长生命长度,却能提升生命的质量,让每一段亲密关系,都成为健康的 “助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还在探索接吻的 “冷门价值”,比如它与睡眠质量、疼痛耐受度的关联。或许在未来,这个看似简单的亲密行为,还会带给人们更多关于健康的惊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养生   自来   长寿   好处   医生   健康   亲密   情绪   面部   黏膜   肌肉   心血管   温和   口腔   情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