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小杂粮之乡”会宁的黄土坡上,炊烟升起处常飘着一股独特的香气——这便是承载着陇中人民世代记忆的传统美食懒疙瘩。这道以杂粮为魂、浆水为魄的家常面食,看似朴实无华,却藏着黄土高原上关于生存、智慧与情感的生动故事。
“懒疙瘩” 之名看似戏谑,实则暗含会宁先民的生存哲学。相传,一位农妇在丈夫催餐情急之下,将家中杂粮面简单调和后拨入锅中,浇上现成浆水即成美味,“懒疙瘩” 由此得名。而这 “懒” 的背后,是干旱少雨的自然环境中,劳动人民对效率的极致追求:一把菜刀、一根筷子即可操作,醒面时能兼顾农活,下锅时可打理家务,“一功多效” 的特质恰是对严酷环境的生动适应。

食材配比里藏着会宁的农耕密码。作为典型的杂粮面食,懒疙瘩以豌豆面、扁豆面为主的“馇面” 搭配莜麦面,仅加少量白面调节口感。在贫瘠的黄土高原,耐旱的豆类和莜麦是主要作物,小麦相对稀缺,这样的配方既是解决粮食短缺的务实选择,也是经数百年实践打磨的味觉方案 —— 豆面提供浓郁香气与蛋白质,莜麦增添韧劲与微量元素,白面则中和杂粮的粗糙感。
制作工艺中凝结着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和面讲究“手光、盆光、面光” 的物尽其用理念,醒发二十分钟的等待教会人耐心,用菜刀盛面、筷子拨面的独特手法尽显工具多功能性。“跌疙瘩” 这一方言里的制作动作尤为关键:将稠稀适中的面糊放在锅铲上,用筷子均匀拨入沸水,疙瘩大小需恰到好处才能保证口感均匀。而 “一锅出” 的烹饪逻辑更显精妙:先煮土豆块提供淀粉甜味,再下疙瘩赋予嚼劲,最后加浆水酸菜注入灵魂,层次分明的下料顺序藏着对食材本味的深刻理解。

这道美食更兼具四季适配的养生价值。夏日里,冰凉浆水搭配爽滑疙瘩,酸辣开胃消暑解渴;寒冬时,热汤浓汤暖身驱寒,提供充足热量。现代营养学证实,豆面富含植物蛋白与纤维素,莜麦含多种微量元素,浆水中的乳酸菌有助消化,简单组合形成完美营养配比,对平衡血糖、降低胆固醇亦有裨益。
如今,懒疙瘩已从农家灶台走向城市餐桌,成为连接游子与故乡的情感纽带。在兰州、西安的甘肃餐馆里,一碗飘着韭菜花与土豆块的懒疙瘩,总能唤醒会宁游子的乡愁记忆,许多海外归来的人甚至下飞机便直奔餐馆寻找这口味道。从八十年代就着老葱吃的充饥饭,到如今受追捧的养生餐,懒疙瘩的身份转变,折射出时代变迁中饮食文化的坚韧生命力。

一碗酸辣鲜香的懒疙瘩,装着会宁人的生存记忆与生活哲学。它用最朴素的食材与工艺,诉说着人与土地的和谐共生,也在岁月流转中,将勤俭、务实、创新的精神代代相传。
(会宁融媒记者 曾洁)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