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就将正式开跑。当前,无论是赛队、还是赛事组织方都进入了最后准备阶段。参与此次比赛的20余支赛队目前绝大部分都已抵京报到,来自各地的人形机器人正在加紧测试、适应场地。17日的探访中,记者也打探到了赛事细节和各家机器人的“神秘武器”。
揭秘1
各地人形机器人如何抵京?
位于亦庄的北京智慧电竞赛事中心是此次人形机器人“跑团”的大本营,各赛队都会在这里报到。17日下午,赛事中心的广场上,不同身高、体型、颜色的人形机器人踏上了临时设置的测试场地。技术人员抱着笔记本电脑跟着这些机器人一起奔跑,做最后的优化调试。
诞生在其他城市的人形机器人是怎么来北京的?记者在现场了解到,由于人形机器人内装有电池,空运存在不便,因此多个外地团队通过公路货运的方式将机器人运送到北京。一些个头比较小的人形机器人也会装在大号行李箱中,与赛队技术人员一起“乘”高铁进京。
上周的5公里测试赛中,来自上海的人形机器人行者二号全程跑了下来。这次到北京来,这家公司准备了7台人形机器人,将代表两支赛队参赛。“按照我们的估计,它应该不需要换电池就能跑完半马。”“行者二号”队总负责人李清都信心满满。高续航是这款机器人的一大亮点,它能实现6小时动态续航,并且能够维持步态轻盈地跑步。“我们还在控制策略上做了大量优化,包括步态能量回收机制,减少无效能耗。”他说。
揭秘2
“天工”选派最合适的选手
在赛事筹备阶段,诞生在北京的人形机器人“天工”就备受关注。此前一年多,天工推出了不同身高、不同性能的版本,而这次上场参赛的则是“天工Ultra”。为何是这位1.8米高的“大个子”?
“它是我们这里最适合奔跑的‘选手’。”“天工”队发言人魏嘉星介绍,半程马拉松是对人形机器人在真实环境中综合性能的一次系统性检验,天工Ultra因其大功率的一体化关节和腿部结构设计优化,在奔跑速度上极具爆发力。
记者了解到,天工Ultra此前已经全程跑完一次半马,时间在3小时内。明天的赛场上,这一成绩恐怕会超越不少同一赛道的人类跑友。
揭秘3
领航员、操控手正练习长跑
比赛即将上演,人形机器人“紧张”吗?其实,赛前有些紧张的是各赛队的技术人员、领航员、操控手,他们需要全程跟随机器人一起跑完21公里。因此,最近除了调试机器人外,有的人还在“偷偷”练习长跑。
不过,谈及比赛目标,大家反倒是挺轻松。“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完成比赛拿到奖项,更希望展示仿生驱动的优势,特别是肌腱-绳驱动如何保持稳定轻盈的步态。”李清都说,该赛队希望通过比赛,证明这一技术在长时间、长距离运行中的可行性。
在魏嘉星眼中,人机共跑半马进一步拉近了前沿科技与大众的距离,为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推动人形机器人本体硬件耐久性、长时间运行稳定性等关键共性难题的解决,加速技术突破、产品迭代和应用落地。
揭秘4
中途换机器人将被罚时
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以南海子公园一期南门为起点,通明湖信息城为终点,全长21.0975公里。记者在起点看到,目前半马的赛道已划分成两个区域,中间被绿化带和围栏隔开,一侧是人类跑友使用,另一侧提供给人形机器人。
根据组委会发布的竞赛规则,此次比赛地形环境包含平地、坡道,最大坡度不高于9度,比赛线路整体平顺,无折返,终点前设置1.5公里直道,转弯角度不小于90度,将为人形机器人赛队提供线路GPS坐标数据。
人形机器人的起跑站位有所不同,将按“Z”形布阵排成2列,同一列机器人前后垂直间距为3米。参赛机器人依次发枪起跑,每个参赛机器人出发时间间隔1分钟,原则上不超过2分钟。
记者获悉,赛道内将根据物理条件设置若干补给站,赛队可在补给站内更换电池、机器人和进入赛道的比赛选手。按照规则,比赛鼓励赛队机器人全程奔跑,鼓励赛队不更换电池,不更换机器人。更换机器人或更换电池需要向随行裁判示意,并经随行裁判同意后进行换电、更换机器人的操作。更换机器人须罚时。
揭秘5
每个赛队将有一位随行裁判
根据规则,参赛机器人间距应控制在1米以上,且不得妨碍其他参赛机器人的正常行进。如遇超越,高速机器人需主动绕行低速机器人。如遇故障,正常行进的机器人需绕行故障机器人。
据悉,赛事组委会组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裁判委员会,比赛设裁判长、主裁判、随行裁判。由裁判长为每个参赛队伍指派一名随行裁判,全程跟随,及时判罚。随行裁判佩戴具备录音录像功能的记录仪。
机器人通过起点线时开始计时,通过终点线时停表,机器人成绩为比赛计时与罚时总和。大赛将依据赛队名次高低,评定冠军、亚军、季军,并安排完赛奖、最佳耐力奖、最佳人气奖、最佳步态奖、最佳形态创新奖等专项奖。
揭秘6
赛事保障有“千里眼”“顺风耳”
赛场上是智慧的机器人,赛场下则是智慧的城市。
此次半程马拉松专门配有“千里眼”“顺风耳”。赛道在自动驾驶示范区之中,大赛专门利用示范区建设的路侧感知设备,结合高精度三维实景数据,实时融合引导车、配速员手环等智慧监测设备,实现从天到地、再到人的一体化动态赛事跟踪监测。
21公里赛程中将能随时跟踪引导车的轨迹,全面掌握赛道周边人员、车辆流量等情况,精准跟进各种配速队伍选手和机器人赛队的周边动态。“线上就可实时、准确掌握赛事进程,为赛事安全保驾护航。”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
在万人同场竞技的马拉松赛事中,选手突发晕厥、铁马倒地等突发事件是安全挑战之一。以往依赖现场志愿者目视巡查的传统方式难以覆盖全赛道;此次比赛中,视觉大模型将大展身手,自动识别人员倒地、烟雾预警等6种突发事件,并智能匹配、及时派发任务。“智能巡检员”每隔几分钟,就会对马拉松全线周边进行自动巡检。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曹政,和冠欣
更新时间:2025-04-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