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号那天,密歇根大学一份报告激起千层浪。
美国消费者综合信心指数跌到50.3,说是三年最低。
但真正让人咋舌的是,“当前状况信心指数”直接创下1951年以来的纪录,算下来整整74年最低。

这数据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
本来以为只是常规的经济波动,后来发现背后藏着的事儿可比数据难看多了。
当时美国政府已经停摆38天,华盛顿那边还在扯皮,普通人的日子却早就乱了套。
这次调研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点。
问卷里压根没提物价的事儿,可受访者逮着采访者就忍不住吐槽。

去超市买东西再也没法畅快下手,挑来拣去都得掂量半天价格。
超市消费这点小事,其实最能反映民生状况。
美国人大多是透支型消费模式,每个月工资到手基本都用来还账单。
之前有统计说,不少美国成年人拿不出400美元应急现金,这个数字看着不高,却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
政府停摆让情况雪上加霜。

不少民生补贴没法按时发放,联邦雇员连薪资都被拖欠。
一边看着政客们互相拉扯,一边担心自己下个月的生活,普通人能不慌吗?
通胀的压力也没处躲。
自从贸易战开打,美国物价就没真正降过。
进口商品价格涨了,日常用品跟着提价,钱越来越不值钱。
本来收入预期就不乐观,再遇上物价飞涨,消费时自然缩手缩脚。

就业市场的降温更是让人没底。
调研里说,十个美国人里有七个担心明年会失业。
工作没了保障,谁还敢随便花钱?毕竟饭碗都可能保不住,存钱应急才是最实在的选择。
英国央行有位委员说的话挺精辟,美国现在的内部问题就像白蚁蛀房。
表面看着没啥大问题,实则根基正在一点点被掏空。

这话听着有点夸张,但结合普通人的生活困境来看,确实有几分道理。
这次调研还有个反常现象,让人看了心里不是滋味。
年收入低于7.5万美元的群体,信心指数一个劲往下滑。
可年收入超过20万美元的富人,信心指数反而涨了。
如此看来,美国的贫富差距已经到了很明显的地步。

有钱人受通胀、就业波动的影响很小,他们的资产还能在市场波动中增值。
普通人却要为柴米油盐发愁,一点风吹草动就可能影响生活。
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其实已经说明美国社会的流动通道在收窄。
高收入群体慢慢垄断了AI、互联网这些核心生产资料。
以前大家还觉得技术进步能普惠大众,现在看来这种想法太理想化了。

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难翻身,马太效应在这儿体现得淋漓尽致。
年轻人想出头,普通人想改命,难度比以前大了太多。
“美国梦”听着依然美好,但实现起来却越来越难。
更让人担心的是信心引发的恶性循环。
大家没信心,就不敢买房怕还不起贷款。
不敢换车,存款得留着应急。

就连下馆子这种小事,都得反复琢磨值不值。
可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啊。
美国经济七成靠消费撑着,消费意愿回落,企业订单自然就少了。
订单少了企业就会人员精简,失业的人多了,消费更不敢放开。
这么一圈循环下来,经济想好转都难。
技术性的经济衰退还能靠政策对冲。
但信心这东西一旦没了,修复起来可比救经济难多了。

就像信任一个人需要很久,失去信任却只需要一件事。
美国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政府停摆、高物价、就业焦虑、政策不确定,这些问题堆在一起,压得普通人喘不过气。
大家对未来的信心没了,整个经济体系都会受影响。
更关键的是,这还会波及美元的信用体系。
以前大家觉得美元靠谱,愿意把它当储备货币。

可现在美国内部问题不断,随时可能靠印钞解决麻烦。
这么一来,谁还敢放心持有美元?
各国央行已经在悄悄调整外汇储备结构,美元的占比这些年一直在慢慢下降。
这背后,其实就是对美国经济信心的流失。
74年最低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从来都不只是一个冰冷的数据。

它反映的是普通人对生活的焦虑,是社会阶层的固化,是经济体系的潜在危机。
美国综合国力的后退,可能不是因为外部的冲击,而是内部问题的积累。
当一个国家的普通人连基本的生活信心都没了,那它的发展自然会受到影响。
至于未来会不会好转,谁也说不准。

但至少现在来看,美国要解决的问题,可比表面上看到的多得多。
大家觉得,美国能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吗?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