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广西钦州港,一艘满载马来西亚棕榈油的货轮缓缓靠岸。与此同时,3000公里外的关丹港,产自中国的新能源设备正装船发往东南亚市场。这条连接两国的“海上丝路”,因中马“两国双园”的十年深耕,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千亿产值的钢铁奇迹走进马来西亚关丹产业园,联合钢铁厂的车间里火花飞溅。这家曾让马来西亚从钢铁进口国逆袭为出口巨头的企业,2024年产能突破350万吨,产品远销中东、非洲。更令人瞩目的是其“绿色基因”——余热发电系统每年减少碳排放50万吨,连《南洋商报》都惊叹这是“钢铁界的水花消失术”。而在钦州产业园,闵和粮油基地将马来西亚棕榈油加工后,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直供西南市场,年吞吐量超百万吨。
燕窝产业链上的双向奔赴在钦州燕窝加工基地,工人们正为来自马来西亚的毛燕贴上区块链溯源码。2024年,这里创下1.42亿元产值,同比增长24.73%,22家企业组成的燕窝联盟让“马来雨林燕窝”72小时直达中国餐桌。反观关丹港,每周3班的冷链航线让中国的新鲜果蔬、电子产品快速进入东盟,2024年运输量激增144%,马来西亚交通部长陆兆福感慨:“这是用集装箱装载的中马友谊。”
从政策洼地到创新高地“两国双园”的吸引力不止于硬件。钦州政务大厅里,企业主们热议着“中马单一窗口”的便利——45天完成过去需半年的清真认证,跨境数字关务实现“一次申报,两国通关”。而2025年新落地的中马AI创新中心,更吸引大疆、比亚迪等28家科技企业入驻,智慧园区系统让运营成本直降30%。
普通人的跨国人生关丹青年凯利的故事成为当地佳话。这个能说流利中文的钢铁厂主管,亲历了产业园从荒地到现代化园区的蜕变。“4000个岗位薪资高出本地30%”的吸引力,让他和许多马来西亚青年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而在钦州,马来西亚华裔曾文武把祖传椰浆饭做成连锁品牌,计划3年开百家“南洋风情”餐厅,他说:“这里让‘家的味道’变成了事业。”
数据里的共赢未来截至2024年底,钦州园区签约项目345个,工业总产值破千亿;关丹园区开发面积超70%,吸引投资50亿美元。随着关丹港—北部湾港冷链精品航线首航,以及8个新项目集中签约,中马合作正从传统产业向数字经济、绿色科技延伸。正如马来西亚东海岸经济特区发展理事会拉古所言:“这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共同创造新增长极的深度握手。”
这片跨越山海的双向热土,用十年时间书写了一个关于信任与创新的故事——当中国的“产业链优势”遇上马来西亚的“东盟枢纽地位”,产生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是一条民心相通、标准互认、机遇共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