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转折点:阿里不哥手握蒙古中央军,忽必烈靠什么逆袭上位

引言

说起忽必烈称帝这事儿,有点像职场逆袭剧:上头不待见、旁人不服气,偏偏他靠一套“中原打法”,把手握正规军的亲弟弟阿里不哥干翻了。兄弟反目,草原战神败给“汉化代言人”,这剧情,真是够反转!

忽必烈不是长子,也不在草原,但他却抢了正统大汗的位置。弟弟阿里不哥气得挥军南下,结果却被“半个汉人”的哥哥打得灰头土脸。你说这战,打的是汗位?不,是两种帝国路线的生死较量!

“有兵不等于有命”:中央军在手,为何阿里不哥打不过哥哥?

1259年夏,四川合州,蒙哥汗病亡。这事一出,蒙古帝国的天平就开始晃了。阿里不哥,年纪不大却心比天高,他那时候正坐镇哈拉和林,这是蒙古的老都,帝国的政治核心。手里握着的是谁?正儿八经的蒙古中央军,也就是守护首都的老底子兵马。

按理说,谁手里有兵,谁说话就硬气。可现实告诉咱们:光有兵不够,得看在哪儿、有多远、有没有饭吃。

这一年秋天,消息传到了忽必烈在前线打仗的军营。他当时驻扎在江南前线,正在对宋作战,指挥权在身,兵源在地,说他是半个中原总督也不过分。忽必烈马上收了兵,1260年正月,火速北返,三月到达燕京(今北京)附近

阿里不哥那边也不含糊。1260年春,四月初,他在和林称汗,召集了漠北宗王和贵族,举起“正统大旗”。毕竟他是在帝国老本营接班,怎么看都是合情合理的继承人。关键是,他那“正统”的两字,管不住人家的兵、看不住人家的地。

忽必烈早就心里清楚:蒙古的老皇位,不如中原的地盘值钱。在燕京,他经营多年,根基扎实。

和他站一块的,不只是蒙古贵族,还有中原的汉军、色目军、契丹旧部、乃至东道诸王中的塔察儿等一票实力人物。别看阿里不哥有中央军,但兵在北边,鞭长莫及;忽必烈在中原,地利人和,一样不缺

他没急着回哈拉和林,而是1260年4月,干脆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自己称汗,抢了个先机。这是个啥地方?距离和林不远,又能呼应燕京,是他专门新建的政治基地。再说称汗不是喊口号,还得有章程。他第一时间发布《即位诏》,明确表示:祖述成吉思汗之法,但要因时制宜,引入中原治理体系。

紧跟着,又发布建元诏,定年号为“中统”。别小看这个操作,“建元”在汉地等于登基大典,是王朝正统的象征。他这招一下,不光摆明了要称帝,还要在制度上和阿里不哥“分庭抗礼”。

而阿里不哥这边呢?虽说是“蒙古嫡长子继承制”的代表,但到了打仗,才发现真不是骑马射箭那么简单。他缺乏地面控制力,南下道路崎岖,粮草供给不足。更要命的是,忽必烈还打了一手绝杀:掌控了秦陇地区,切断了漠北通往关中的粮道

于是中央军,成了“中央没粮”的军。到了1261年,阿里不哥挥师南下,遭遇昔木土脑儿一战大败。那仗打得,不光士兵死伤惨重,更重要的是彻底打碎了他的战斗意志和战略通道

“从劝酒到劝进”:忽必烈的饭局战术有多毒?

蒙古大汗的传位方式一直都不靠谱。没有立储制度,没有明确继承人,谁抢得快、谁拉得多,谁就是下一个汗王。

所以忽必烈称汗那天,不是在庙堂,也不是在草原,而是在开平城的一场“饭局”里。说是饭局,其实就是个诸王大会,但这饭局安排得叫一个精巧——坐在主位的是塔察儿,成吉思汗弟弟的孙子,地位摆得明明白白。

这人以前攻宋失败,被蒙哥训过,心里早不舒服。忽必烈也不是糊涂人,在称汗之前,特意派出了大内智囊廉希宪去“拉关系”,早早和塔察儿谈好了“君子协定”:你劝进,我登基

果不其然,到了现场,塔察儿第一个起身,说自己“愿意推戴忽必烈为汗”。别的宗王一看风向全变了,纷纷附和,什么合丹、阿只吉、忽刺忽儿,全都照着剧本来。这波操作,现代人叫舆论引导+政治排场+顺水人情,你要是不同意,显得你不懂事。

而这背后,正是忽必烈从中原官场学到的一手软招。他不靠刀子,而是靠策士。他身边的中原幕僚,不是一般人,有的是旧金朝的文臣、有的是南宋降将,还有契丹、女真、色目人,全都是搞治理的能人。

所以就在称汗不久后,他立刻开建燕京宣慰司、中书省、十路宣抚司,分管中原大大小小事务。各地的汉族官员开始登台,逐步接手治理。这就意味着:他不只是在争位,他还在“另起炉灶”,搞一整套政权结构

反观阿里不哥,还在走成吉思汗的老路,靠宗王议事、靠草原动员,这在1260年代的蒙古,已经开始“水土不服”了。尤其是当中原开始作为主要财政供给区之后,谁控制中原,谁才能控制帝国的未来

更离谱的是,忽必烈连法统都没放过。他在《即位诏》中写道:“祖述变通,正在今日。”意思很直白,我不是背祖忘本,我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搞现代化。你说你是嫡子,但你没跟上时代!

所以,阿里不哥不是输在枪杆子,而是输在饭局里,输在了制度设计上。

“打到没饭吃”:昔木土脑儿一战,兄弟情断了

昔木土脑儿在哪?今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东部,一块山地地形复杂的地方。这个地方本来名不见经传,却因为1261年的那场决战,被写进了蒙古帝国的历史深处。

话说1261年春,阿里不哥看忽必烈称汗一年还不倒台,终于坐不住了。他调动漠北军队,两路南下,一路打中原、一路走陇右。目的只有一个:打烂忽必烈的后勤线,把汗位拿回来。

但他打错了算盘。忽必烈早布好局,在陕西一线布下汉军主力,由汪良臣、廉希宪分路部署,总计3万精锐部队,扼守河西走廊和陇东重地。而且,这些兵不是草原骑兵,而是熟悉地形、擅长守城打防御的中原军。

阿里不哥的部队,一入关中,发现啥都缺——补给缺、粮草缺、地形资料缺、百姓支持更缺。战斗还没开打,士气已经“见底”。

到了昔木土脑儿,双方展开决战。阿里不哥的兵前有险阻、后无退路,还没等摆好阵型,就被守军用“围点打援”的策略打得崩盘。最关键的是,忽必烈的战法是混编战术:骑兵冲锋、步兵绞杀、弓箭远击、火器支援,各种战术花样都用上了。

这仗一打,阿里不哥就知道没救了。昔木土脑儿之败,是他从战略攻势全面转为防守的拐点。此后他退回和林,一蹶不振。虽然还挣扎了几年,但连蒙古草原都开始有部族倒向忽必烈。

最终在1264年,阿里不哥在毫无希望中向忽必烈投降。这年他才40岁出头,原本能称王称霸的年纪,却成了帝国失败者。

而忽必烈,也不是光赢了战争。他从这个节点起,逐步改建中原政权架构,开始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元朝国家机器。从征战、制度、文化到财政,一切以中原模式为核心。

昔木土脑儿,是蒙古帝国从草原帝国向封建王朝转型的分水岭。它不仅埋葬了一个弟弟,也埋葬了一种旧世界。

参考资料:

忽必烈建国及其与阿里不哥的争位战争 王朝军事 2010-03-23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战.抖音百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2

标签:蒙古   帝国   阿里   燕京   成吉思汗   脑儿   中原   上位   饭局   正统   转折点   草原   中央军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