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开学第一天 教室隔出两个世界 不哭的孩子 多半来自这3类家庭

幼儿园校门口的“悲欢离合”,大概是开学季最真实的人间缩影。有的孩子背着小书包,蹦蹦跳跳就冲进教室,甚至会回头跟爸妈挥挥手说“快走吧”;有的却像树袋熊似的扒着家长衣角,眼泪鼻涕糊满脸,哭到声音发哑。

同一间教室,仿佛被隔成了两个世界。一边是“小大人”们的淡定——有的主动帮老师摆小椅子,有的拿着绘本坐在角落安静翻看,还有的已经拉着新伙伴的手,叽叽喳喳讨论着玩具架上的积木;另一边却是“小哭包”们的战场——有的趴在桌子上,肩膀一抽一抽地抹眼泪,嘴里念叨着“要妈妈”;有的死死抱着自己的小水杯,警惕地盯着周围,只要老师一靠近就哭得更凶;还有的甚至会跟着别人哭,明明自己还没反应过来,听到哭声就跟着红了眼。

为什么同样是第一次离开家,有的孩子能快速适应,有的却迟迟走不出分离焦虑?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不哭不闹、淡定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孩子,多半出自这3种家庭。

第一种:不“过度保护”,给孩子“试错空间”的家庭

有的家长总怕孩子受委屈,吃饭要喂到嘴边,穿衣服要帮着扣好每一颗扣子,孩子想自己拿玩具,家长怕摔了赶紧抢过来递过去。可这样“包办一切”的保护,反而让孩子失去了独立面对世界的勇气——一旦离开熟悉的家人,遇到一点小事就会慌了神。

而那些淡定的孩子,家里往往有“敢放手”的家长。孩子想自己穿鞋子,哪怕穿反了也不立刻纠正,而是笑着说“你试试看这样走舒不舒服”;孩子想帮妈妈摆碗筷,哪怕摔碎了一只勺子,也不会被指责,而是一起收拾干净,告诉孩子“下次拿稳一点就好啦”。这样的家庭里,孩子早就习惯了“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新环境也不会害怕,反而会觉得“我能行”。

第二种:提前“做功课”,帮孩子“预热”幼儿园的家庭

分离焦虑的根源,往往是“未知”。孩子不知道幼儿园里有什么,不知道老师会不会像爸爸妈妈一样疼自己,更不知道爸爸妈妈什么时候会来接自己,所以才会用哭闹来表达不安。

那些不哭的孩子,家里大多提前做足了“铺垫”。有的家长在开学前一两个月,就带着孩子去幼儿园门口散步,指着里面的滑梯说“你看,这里有好多好玩的玩具,开学后你就能进来玩啦”;有的会给孩子读关于幼儿园的绘本,比如《我爱幼儿园》《大卫上学去》,告诉孩子“幼儿园里有温柔的老师,还有很多小伙伴一起做游戏”;还有的会模拟幼儿园的生活,比如每天固定一个小时,让孩子自己玩玩具,告诉孩子“这就像幼儿园的自由活动时间,妈妈就在旁边做事,等时间到了我们就一起读故事”。提前熟悉了幼儿园的“规则”,孩子真正入园时,就像去一个“早就认识的地方”,自然不会害怕。

第三种:家长“不焦虑”,给孩子传递“安全感”的家庭

很多时候,孩子的焦虑不是来自幼儿园,而是来自家长。有的家长送孩子入园时,自己先红了眼,抱着孩子舍不得放手,嘴里念叨着“宝宝别怕,妈妈会早点来接你”,语气里满是不舍;有的家长离开后偷偷躲在窗外看,被孩子发现后,孩子反而哭得更凶。

但那些淡定的孩子,身边一定有“情绪稳定”的家长。送孩子到教室门口,他们会笑着蹲下来,帮孩子整理好衣领,说“今天在幼儿园要开心呀,妈妈放学第一个来接你”,然后干脆地转身离开,不拖泥带水。家长的从容,会像一颗“定心丸”——孩子看到爸爸妈妈不紧张,就会觉得“幼儿园是安全的,爸爸妈妈一定会回来接我”,自然也就不会哭闹。

其实,孩子的适应能力远比我们想象中强。开学第一天的哭闹,不是“不听话”,也不是“胆小”,只是他们表达情绪的方式。而家庭给孩子的,从来不是“不会哭”的能力,而是“敢面对”的勇气。

或许我们不用羡慕那些淡定的孩子,也不用焦虑自家孩子的哭闹。不如从今天开始,试着少一点包办,多一点放手;少一点焦虑,多一点从容。相信用不了多久,那个趴在你怀里哭着不肯进教室的小不点,也会笑着跟你说“妈妈,我明天还要去幼儿园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3

标签:育儿   幼儿园   教室   两个   孩子   家庭   世界   家长   妈妈   焦虑   爸爸   玩具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