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10月10日,美方突然甩出狠招,针对中国的反制,宣布对中方加征100%关税,还扬言封锁所有关键软件。
消息传来,全球经贸圈瞬间绷紧神经。
但就在24小时后,中国商务部的回应掷地有声,“对于关税战,中国不愿打,但也不怕打。”
这短短十几个字,藏着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的处世之道。.
中国的“不惹事”,从来不是软弱妥协,而是做事讲章法、守底线。
就像商务部反复强调的,10月9日出台的稀土管制措施,是“依据法律法规完善自身出口管制体系的正常行为”。
这不是拍脑袋决定的“禁令”,而是对“两用物项”的规范管理。
这些稀土既能造手机电池,也能用于导弹制导,在全球局势动荡的当下,管好流向是负责任大国的基本操作。
在公告发布前,中国已经通过双边出口管制对话机制,给相关国家和地区都通了气。
这不是突然“卡脖子”,而是提前打招呼,也不是要断供,而是明确“符合规定的申请都会许可”。
反观美方,才是真正的“挑事者”。
9月中美刚在马德里谈完经贸问题,短短20多天里,美方就接连出拳。
先是把多家中国实体列入管制清单,用“穿透性规则”波及中方数千家企业,还执意要对中国造船业加征费用。
直到中国依法出台稀土管制,美方立马跳出来喊“不公平”,忘了自己早就把3000多项物项纳入对华管制清单,是中国的三倍还多。
这种只许自己“卡脖子”、不许别人守规矩的双重标准,才是破坏经贸秩序的根源。
中国“不愿打”是态度,“不怕打”是底气。面对美方100%关税的威胁,中国的反制招招精准,每一步都踩在美方的“痛处”上,却又始终守住分寸。
稀土牌的底气,来自无可替代的产业实力。
美国嘴上喊着“反制”,但自家重稀土库存只够撑42天,F-35战机每架要用400公斤稀土,缺了中国供应,生产线可能半年内就停摆。
更关键的是,中国这次连稀土技术也纳入了管制,哪怕国外矿场用的是中国的冶炼设备,造出来的稀土产品再出口,照样得中国点头。
船舶收费的反制,更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典范。
美方4月就放话,10月14日起对中国船收“惩罚性港口费”,想靠涨价逼走中国造船业。
可中国造船占全球70%份额,美国一年连10艘商船都造不出来,这招本就没打准。
更没想到,中国10月10日直接宣布,美国船进中国港口,也得交“特别港务费”。
这招有多狠?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口中国占了六个,一艘10万吨的美国货轮,到2028年进一次中国港口就得交1.1亿。
现在美国港口工会已经开始抗议,农民也急得不行,美方本想拿航运当武器,结果先伤到了自己人。
商务部早就点破了美方的套路:“动辄以高额关税威胁,不是与中方相处的正确之道。”
美国看似凶巴巴,其实是一吹就倒的“纸老虎”。
这些双标套路,中国看得明明白白,自然也不怕接招。
不少人担心,这场“较量”会让进口货涨价、影响工作。
美方加关税、涨船费,确实可能让部分进口商品成本上升,但国家早有应对。
物价部门会紧盯商家,不让他们借机乱涨价,中欧班列、空运航线也在加开,不少货已经开始绕开海运,稳住供应。
更重要的是,中国对美出口占比已经降低,很多外贸企业早就开拓了欧洲、东南亚市场,不会因为美方一招就“卡脖子”。
对打工族和老板来说,风险也在可控范围。
东莞、宁波这些外贸重镇,政府已经在帮企业对接新订单,还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怕客户取消订单的可以投保。
船舶收费反制也留了缓冲期,不是一下子涨到顶,给企业适应时间。
就像商务部说的,中方事先早就评估过影响,确信不会对正常贸易造成大冲击。
商务部的回应里,藏着比“不怕打”更重要的信号。
中国的反制从来不是为了“打赢”,而是为了逼美方回到谈判桌。
现在美方已经有点骑虎难下,中国这边始终留着谈判的门。
就像全球都在呼吁的,中美作为两大经济体,撕破脸只会拖累全球GDP,合作共赢才是正道。
10月14日船舶收费新规就要落地,但这绝不会是终点。
中国用“不惹事”的规矩守住底线,用“不怕事”的底气护住利益,最终还是想换一个公平的相处方式。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