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凯来,这家仅成立四年的企业,正成为中国半导体设备突围路上的“黑马”。
“我想大家都对3月28日新凯来在上海举行的半导体设备展上大放异彩记忆犹新。”10月10日,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郭子平在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这样推介。
就在10月15日至17日举办的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上,新凯来及其子公司带来的“惊喜”正式揭晓。
这家由深圳国资全资控股的半导体设备企业,自今年3月首次公开亮相以来,便引发行业持续关注。在其展位上,“芯世界,新选择,新凯来”的标语格外醒目。
新凯来成立于2021年8月,注册资本15亿元,由深圳市深芯恒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全资持有,最终由深圳市国资委全资控股。
公司的股权结构揭示了其“国家队”的鲜明底色。
深芯恒科技的母公司是深圳市重大产业投资集团,这家由深圳市委、市政府设立的重大战略引领性产业投资平台,由深圳市国资委直接管理。
新凯来的诞生,承载着解决国内半导体制造连续性问题的使命。
在今年3月的SEMICON China 2025展会上,新凯来一次性发布了6大类31款半导体设备,涵盖刻蚀、薄膜沉积、量检测等核心环节。
这些设备均采用我国各大名山命名,象征着攻克一座又一座高技术山峰。
新凯来的产品线包括外延沉积EPI设备(峨眉山系列)、原子层沉积ALD设备(阿里山系列)、物理气相沉积PVD设备(普陀山系列)、刻蚀ETCH设备(武夷山系列)等。
这些产品几乎覆盖了半导体制造的全流程装备。
新凯来的技术根基源自华为2012实验室下属的“星光工程部”。
2018年前后,面对国际供应链风险上升,华为内部启动“星光工程”,聚焦半导体制造设备的自主研发。
2021年,华为将该部门剥离,由深圳市国资委通过重大产业投资集团重组,成立新凯来技术有限公司,使核心技术团队以独立企业形式加速市场化落地。
新凯来的核心团队具备20年以上电子设备技术开发经验。公司正大量招揽人才,截至2025年10月11日,其官网及主流招聘平台上发布岗位超700个。
新凯来通过多家子公司搭建起一个涵盖研发、生产、检测的半导体设备生态圈。
这些子公司包括北京新凯来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启云方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万里眼技术有限公司等。
在湾芯展上,这些子公司各展所长。万里眼展示了高频与高速芯片测试解决方案。启云方则聚焦于工业软件、IT和安全等产品的研发。
新凯来的快速发展是深圳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2024年深圳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2564亿元,同比增长26.8%;2025年上半年延续高增长态势,规模达1424亿元,同比增长16.9%。
更关键的是,产业结构实现均衡升级。
2024年,深圳半导体制造、封测、设备等细分领域规模较2020年全部实现翻番,彻底改变了此前“设计领域独大,其他环节滞后”的格局。
深圳通过逐年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一期规模达50亿元的深圳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已投入运营。
新凯来的亮相引发如此高的关注,是因为这代表着中国半导体设备从“被动替代”向“主动出击”迈出的关键一步。
直至今日,半导体设备的国产替代多是外部压力之下的被动选择。很多企业仍抱着“能买到外国设备就不考虑国产”的心态,这限制了国产设备的应用和发展空间。
如今,以新凯来为代表的企业主动出击,展示先进技术和成熟产品,将改变部分企业对于国产半导体设备实力的认知,加速其从“被动替代”走向“主动选择”。
新凯来并非单打独斗,它通过多家子公司构建起了涵盖研发、生产、检测的半导体设备生态圈。
这种全链条式的布局同样是“主动替代”的行为,将打破半导体设备各领域孤军奋战的局面。
这个成立仅四年的企业,正在验证“一代工艺,一代材料,一代装备”的半导体产业发展铁律。
在其身后,2024年深圳半导体产业规模达2564亿元,同比增长26.8%——这座城市正在改写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历史。
从设计独大到制造、封测、设备全面开花,深圳的转型意味着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在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突围。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