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中美两国高层最近又坐下来谈判了,而把他们拉到桌前的“主角”,竟然是个短视频App。
新闻出来后,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就为了个刷视频的软件,两国要谈这么大阵仗?”其实,这背后门道可不少。
简单来说,TikTok在美国早就不是单纯的娱乐软件了,它已经深深扎进了美国年轻人的生活。
除了日常刷短视频,TikTok成了美国许多普通人谋生的工具。
有人靠它带货养家,有人成了网红博主,还有不少企业把TikTok当成主战场。
数据显示,超过700万美国人在TikTok上开店、做生意,40%的企业认为TikTok对生意至关重要,另外40%甚至把TikTok当成主要或重要收入来源。
在美国,底层年轻人能翻身的机会其实不多,体育、说唱、中彩票,或者就是当网红。
TikTok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消遣,而是饭碗。
如果真把它关了,受影响的可不是几个爱刷视频的宅男,而是几百万家庭的生计。
而且,TikTok的影响远不止经济层面。
它就像一个情绪放大器,年轻人热衷在上面整活、吐槽、组织行动。
最出名的例子,是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时,一群年轻人用TikTok组织“抢票不去”恶作剧,直接让特朗普在俄克拉荷马的集会现场冷场。
还有“黑命贵”运动,TikTok成了信息扩散和组织的利器。美国政客们这才意识到,这平台不只是“快乐源泉”,更是现实世界的“代码漏洞”。
他们担心的,已经不仅是数据安全,而是TikTok把年轻人的注意力、情绪、组织力都揽在手里。
拜登当政的时候,曾经想把TikTok一刀切封掉,结果遭遇了年轻人强烈反弹。
数千人跑到国会门口举牌子抗议“别动我们的App”。
白宫立刻明白,真要封杀TikTok,轻则政策争议,重则直接丢掉年轻选民的选票。
最后才变成“只在政府设备上禁用”的折衷方案,普通人照样能用。
这次中美谈判之所以能有框架协议,归根结底是双方都需要一个台阶。
美国想要数据的控制权,我国则坚守算法不外流的底线。
表面上看,两边各自宣称“胜利”:
说到这儿,不得不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的教训。
当时美国觉得日本车企、半导体太强,最后逼出“广场协议”,日本被迫让步,之后经济失去活力。
今天的TikTok和当年很像,不同的是,我国守住了算法底线,绝对不会把核心技术拱手相让。
毕竟,这不仅是TikTok的事,更关乎我国整个科技产业的未来。
本质上,TikTok就是一面镜子。它还在,说明中美还有谈判空间,全球市场也还有想象力。
要是真没了,市场、企业、普通人都要面临更冷的现实。
别看我们平时刷着搞笑视频、舞蹈直播,背后其实牵动的是全球资本、政治、科技的激烈角力。
这场关于TikTok的谈判,不只是为了一家公司,更是告诉大家:只要谈判桌还有椅子,未来就还有希望。
对市场、对企业、对普通人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信号。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