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士大夫敢在朝堂上怒斥皇帝“昏庸”,甚至集体罢工逼得万历帝三十年不上朝;而清朝士大夫却连一句“皇上圣明”都要跪着说。这种从“敢怼天怼地”到“唯唯诺诺”的剧变,背后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三重绞杀。
1. 明朝:文官集团的逆袭
明朝初期,朱元璋废除宰相,试图独揽大权,但土木堡之变后,武将勋贵集团崩溃,文官集团趁机崛起。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力挽狂澜,从此文官成为实际掌权者 。即便皇帝设立东厂、锦衣卫制衡,但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仍能推行改革,甚至被称“摄政” 。
2. 清朝:满蒙贵族的铁腕
清朝以八旗为根基,汉臣只是辅助。乾隆时期,和珅等满洲贵族垄断财税、军事核心权力,汉臣连六部尚书职位都要与满人平分 。地方总督、巡抚九成由满人担任,汉官沦为“陪跑员”。士大夫从明朝的“合伙人”降级为清朝的“工具人”,自然不敢嚣张 。
1. 血腥镇压:不剃发就屠城
清军入关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事件让江南士绅见识了“不服从即灭族”的威慑。方孝孺被诛十族的惨剧在明朝已是极限,但清朝将这种暴力常态化,仅乾隆朝文字狱就达130余起,一句“清风不识字”就能招来灭门 。
2. 利益收买:养廉银的糖衣炮弹
明朝官员年薪仅45两白银(知县),逼得海瑞靠种菜维生;清朝推行“养廉银”,知县合法收入飙至2000两,总督更是高达2万两 。高薪之下,士大夫从“不得不贪”变成“老实拿钱”,对抗皇权的动力锐减。
3. 思想改造:从“民贵君轻”到“君即真理”
明朝士大夫信奉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王阳明心学更鼓励个性解放;清朝康熙亲自注释《四书》,将“忠君”凌驾于一切伦理之上,雍正《大义觉迷录》甚至篡改“华夷之辨”,称满汉本一家 。科举考试限定朱熹注解,任何创新都被视为“异端” 。
1. 明朝的财富底气
晚明江南商品经济繁荣,士大夫通过土地、海外贸易(如走私日本白银)积累巨额财富。东林党背后是江浙商人集团,财力足以支撑政治斗争,甚至能左右朝廷决策 。
2. 清朝的釜底抽薪
清初战乱摧毁江南经济,乾隆又推行“抑商”政策,将盐、茶等暴利行业收归官营。士大夫失去商业收入,只能依赖朝廷俸禄,经济命脉被皇权掐住,硬气自然消散 。
1. 明朝的上升通道
明朝科举相对公平,寒门子弟如张居正可通过考试跻身权力核心。内阁首辅70%出身平民,士大夫阶层流动性较强 。
2. 清朝的满汉隔离
清朝推行“满汉分榜”,满人进士名额是汉人三倍;捐官制度让富豪花钱买官,挤占寒门晋升空间。至清末,军机大臣80%为满蒙贵族,汉臣再有能力也只能当“高级秘书”
1. 明朝的气节经济学
士大夫以死谏为荣,杨继盛弹劾严嵩前自制棺材,海瑞抬棺骂嘉靖,这种“用命换名”的行为在明朝能赢得社会尊敬,甚至家族荫庇 。
2. 清朝的生存哲学
清朝用《贰臣录》将投降汉臣钉上耻辱柱,钱谦益等“识时务者”被舆论唾弃。士大夫发现:硬刚会死,投降会臭,唯有闭嘴才能保全身家性命 。
明朝士大夫的“嚣张”,源于皇权与文官集团的制衡;清朝士大夫的“驯服”,则是少数民族政权为巩固统治设计的精密牢笼。从扬州十日的血腥到养廉银的诱惑,从文字狱的恐怖到八股文的僵化,满清用200年完成了一场空前的“精神驯化实验”。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