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致命伤?小球队玩不起争冠游戏,如何走出薪资与生存难题

成都队对阵河南队的赛后,我那篇观赛感受没想到引来了好多球迷讨论。

作为个看球十几年,还曾在新浪体育跑过足球新闻的30岁球迷,这场争论反倒让我更想聊聊中国足球俱乐部那拧巴的生存状态。

好多球迷骂球员没斗志,可他们不知道,球员连工资都快拿不到了,哪还有心思满场飞奔。

我当年跑足球赛事时,采访过河南建业的一位老员工。

他说俱乐部这三十年就像在走钢丝,好几次发不出工资时,球员都是自己凑钱买训练装备。

反观那些曾风光无限的俱乐部,比如广州恒大,当年砸钱买大牌外援时何等豪气,如今却连球队根基都快保不住了。

如此看来,中国足球俱乐部的问题从来不是球员不行,而是运营模式从根上就歪了。

靠赞助起家的模式,早就埋下了隐患

中国足球俱乐部的运营路子,最早学的是辽宁体工大队的赞助模式。

当年辽宁队能拿那么多冠军,说白了就是赞助商给钱足,能把别的球队的好球员都挖过来。

我翻过去的联赛资料时发现,那会儿辽宁队的引援预算,比同期三支球队加起来还多。

后来球队从体工大队剥离出来交给企业管,本以为能走上正轨。

可没人想到,咱们没学成国外的会员制,反倒养成了靠企业喂饭的习惯。

这和德云社完全是两码事,人家德云社靠观众买票就能活下去,足球俱乐部却不行。

我之前采访过一家中甲俱乐部的经理,他算过一笔账,主场门票收入连球员一个月的基本工资都不够。

企业为啥愿意砸钱?还不是为了拿政策红利。

房地产企业需要土地,国企要完成相关任务,赞助球队成了双赢的交换。

成都俱乐部就是个典型,民营企业撑不下去时,还是政府指定国企接手才续上命。

这种靠别人输血的方式,注定球队没法长久稳定,毕竟企业和政府的扶持不可能永远都在。

俱乐部之间的差距,在金元足球时代被拉得更大。

我记得江苏苏宁夺冠那年,光是外援的年薪就够好几家中小俱乐部运营一年。

本来想这冠军能让球队更上一层楼,但后来发现,高额投入留下的财政亏空,直接让球队解散了。

这事儿也给所有俱乐部提了个醒,盲目追成绩根本就是饮鸩止渴。

中小俱乐部的求生路,或许是行业的救命稻草

河南俱乐部被调侃“苟活”三十年,可在我看来,这三十年的坚持比拿冠军更厉害。

当年和它同期的陕西国力、延边敖东这些球队,早就没了踪影。

中小俱乐部的求生方式,反而值得大俱乐部学学。

大连、梅州这些俱乐部就很聪明,不搞大牌外援,专找性价比高的球员,薪资成本一下就降了下来。

我去年去梅州看比赛时发现,他们主场不大,但氛围特别好,门票价格亲民,周边产品也卖得实在。

靠着这些,球队居然能勉强实现收支平衡。

反观有些球队,非要追求冠军头衔,最后落得个树倒猢狲散的下场。

球员薪资的问题也该好好说说了。

现在中超不少球员的出场收入,居然比不上苏超的一些业余球员。

我认识的一个中超替补球员,他说自己连续三个月没拿到工资,房租都是向家里借的钱。

换成是咱们,要是好几个月没发工资,还能心无旁骛地干活吗?所以成都队那场比赛后,有些球迷指责球员,我是真的没法理解。

成都的球市其实特别火爆,每次去现场都能感受到球迷的热情。

本来想成都俱乐部能借着这股劲儿好好发展,但后来发现,它还是没跳出投资方变更的怪圈。

四川足球从全兴到谢菲联,再到现在的成都队,换了好几波老板。

如此看来,踏实控制成本,打造主场优势,比纠结名次更实在。

未来十年,中超冠军大概率还是上海、山东那些有资金实力的俱乐部在争。

但对于大多数俱乐部来说,活下去才是首要任务。

中国足球现在挤泡沫不是坏事,只有把薪资和运营成本降到合理水平,俱乐部才会真正把球迷当衣食父母。

毕竟靠政策和企业的扶持只能活一时,靠市场和球迷才能活长久。

作为球迷,我宁愿看一支踏实踢球的球队,也不想再看那些昙花一现的虚假繁荣。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0

标签:体育   致命伤   薪资   中国足球   难题   球队   游戏   俱乐部   球员   成都   球迷   冠军   河南   梅州   足球俱乐部   外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