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些耳熟能详的词语在我们日常语境中发生了变化,典型案例如“小姐”,为此还诞生了一个段子。
在这些变化中,有一个词最让人意难平,那就是“同志”。
中山先生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著名的《请茶歌》第一句就是“同志哥,请喝一杯茶啊请喝一杯茶”。
在近些年,“同志”成了某特殊群体的代名词,这明显属于“非主流文化侵袭主流文化”的特殊情况。
2025年7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呼吁“同志”称呼重归主流,这是风气重归淳朴的表现》,文章发出后被很多媒体转载和评论,均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称赞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人民日报》这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无意之中为相声名家姜昆送上了助攻,因为姜昆就曾因为一句“同志”在近些年被一些自媒体和网友群起攻击。
1985年央视春晚,姜昆再次担任主持人,轮到马三立单口相声节目《大乐特乐》时,姜昆说了这样一段串场词:下面我想请大家听一段相声,由谁来表演呢?我们想请相声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马三立同志来表演。
马三立上台过程中,姜昆继续介绍:马三立同志今年已经七十二岁高龄,为我们相声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接班人,他的表演带有非常独特的风格……
实话实说,这段串场词并没有什么特点,甚至感觉有些冷场,这和那年春晚的整体氛围一样,马三立这段相声《大乐特乐》也比较温,并没有给观众留下多么深的印象。
1985年春晚失败的地方有很多,但没想到的是,当时间过去几十年后,近几年互联网上突然有不少自媒体把这段相声重新翻出来,没有针对表演者马三立,而是针对姜昆在串场词中对马三立的称呼“同志”进行大批特批。
有些人认为,马三立是寿字辈相声艺人,姜昆是明字辈相声演员,按照相声界的规矩,姜昆应该称呼马三立为“师祖”,称呼“同志”就太没礼貌了。
有的自媒体还自我发挥,替马三立设计出一套动作,又是不和姜昆握手,又是调侃姜昆名字,总之就是想表达马三立对姜昆称呼他“同志”的不满。
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第一、不能用上帝视角看待问题
1985年和2025年虽然只相差四十年,但这四十年恰恰是社会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四十年,人们的观念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大大不同。
就像不能用2025年的审美去评价1985年的审美一样,现在看姜昆当年的西装和衬衫感觉有些复古,但在1985年这身打扮就是两个字“新潮”。
1985年整个社会在互相称呼上“同志”仍处于主流地位,和现在当然不一样。
第二、不要用狭隘眼光看待问题
如果姜昆在私下见马三立,肯定不会直接喊“同志”,但姜昆称呼马三立“同志”是在面向全国观众的春晚舞台上。
在这个舞台上,姜昆是全国观众的同志,马三立也是全国观众的同志,姜昆如果称呼马三立为“老祖”在当时反而是不合时宜的,很多观众会产生没必要的疑问,抛开场合谈称呼,这就是一种狭隘的眼光。
第三、马三立根本不会生气,反而会很高兴
有些自媒体臆想马三立因为姜昆喊他“同志”而生气,这属于不了解马三立性格也不了解马三立艺术生涯的表现。
马三立私底下很活泼甚至有些狡猾还有些蔫坏,但他在公共场合经常表现得很小心谨慎,这和他的人生坎坷经历有关。
这么说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同志”这两个字对于马三立来说属于可望不可求的称呼,到了面向全国观众的央视春晚舞台,当时在全国正当红的姜昆喊他一声“同志”,马三立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生气。
第四、为什么这件事在近些年被提起?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姜昆称呼马三立为“同志”,在过去三十多年里几乎没人提起,为什么偏偏在近几年屡屡被翻出来,在很多人嘴里还成了姜昆的“罪证”?
一个原因是近些年相声行业沉渣泛起,旧社会封建行帮陋习又被一些人重新当成相声行业的规矩,反复强调不说还整出来一堆诸如“欺师灭祖悖逆人伦”的花样。
举个例子,某相声演员G和某相声演员F均为某作家的干儿子,论年龄F更大一些,论辈分G高一辈,私底下G应该喊F为哥,但在某综艺节目上,G非要F喊他师叔,非要在公开场合占这个便宜。
在这种沉渣泛起的互联网氛围中,相声演员之间的辈分成了一些人津津乐道的话题,甚至连一些中学生在学校里都开始搞师祖、师爷、师父和徒弟的饭圈组织。
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近些年某些相声演员拿姜昆当假想敌炒作对立情绪,带动一批自媒体和网友对姜昆展开“提灯定损”,他们翻来翻去终于翻到了“姜昆称呼马三立为同志”这个点,然后如获至宝对姜昆展开人格攻击,以达到居心叵测的目的。
好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广大网友的认知是正常的,很多网友都对这些攻击姜昆的言论提出了批评。
在此还要感谢《人民日报》,一篇文章不仅为“同志”称呼正名,也为姜昆送上了迟来的助攻。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