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第一个倒下的国家即将出现,风口来的快,幻影碎得也快!

别看越南前几年在国际财经版面上风光无限,什么“亚洲经济新星”“下一个世界工厂”轮番登场,一时之间仿佛全球产业链就要为它改写剧本。

但短短三年过去,这匹“黑马”突然像被抽了筋,经济增速骤降,本币闪崩、楼盘烂尾、投资人撤退成潮,整个国家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

曾经被资本吹上天的“越南奇迹”,如今正陷入一场全方位的现实检验,风口过去,谁没穿好裤子,立马原形毕露。

一张光鲜数据皮,包不住骨子里的“虚胖体质”

从数据来看,越南的起飞似乎无懈可击,2021年出口额突破3360亿美元,GDP增长率一度媲美中国经济腾飞初期,再加上所谓的“中美脱钩红利”,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赌越南,而这一切的背后,其实是一场以“外资注水”为核心的代工经济游戏。

越南的出口看起来很猛,但里头的水分也大,所谓“加工型外贸”模式,说白了就是,进口原材料,在本地组装、贴个标签,然后原封不动地卖出去。

中间赚的那点加工费,连个像样的利润链条都算不上,从手机到服装,从电子元件到家具,越南只是个“中转站”,利润该归谁还归谁,越南企业基本沦为“代工工厂”的搬运工。

再看产业结构,越南本土企业插不进高附加值的核心环节,研发靠外企,品牌靠外国,连供应链主导权都不在自己手里,这就好比一幢看起来高大上的房子,地基却是沙子打的,一旦外资抽身,整栋楼都站不稳。

而外资的“忠诚度”向来也不高,说白了就是那句老话,资本是逐利的,别看当年三星、富士康排队进驻河内、胡志明,今天墨西哥、印度招手,明天他们就卷铺盖走人。

更别提美国加息、全球流动性收紧后,很多基金直接撤资,越南盾应声下跌,货币贬值压力连锁反应,能不能撑住,就得看有没有“硬功夫”。

问题是,越南的“内功”真不怎么样,本土私营企业基本是“小作坊”起家,融资难、技术弱、规模小,连银行贷款都拿不到几笔,还谈什么创新?越南政府喊得响的“产业升级”,在一线落实时却“雷声大雨点小”。

审批卡壳、政策打架、地方保护主义横行,无论是外资还是本地老板,干起活来都像在打迷宫游戏。

基础设施也不争气,你说你要搞大制造,港口却天天堵,电力系统一有台风就限电,物流成本比周边国家还高,谁还愿意长驻?人力资源也遇到瓶颈,虽然劳动力便宜,但能干复杂工艺、能上自动化产线的技术工人严重短缺。

职业教育跟不上,大学毕业生一大把,但真能“动手”的没几个。

这就是越南经济的真相,看着热闹,实则虚胖,赚的是“辛苦钱”,拼的是“人口红利”,但缺少“技术红利”和“制度红利”,一旦外部环境变天,所谓的“神话”就可能变成“笑话”。

风口一转,经济就失速,系统性风险正在逼近

过去三年,全球经济环境变了,越南的麻烦也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环出事,美联储加息带来的资本回流,是第一波冲击,越南本币兑美元汇率从2022年开始一路下滑,到2025年9月已经跌了超过15%,外资撤资、债务成本飙升,企业压力大到喘不过气。

尤其是房地产和基建领域,过去几年靠着外资和债务堆高楼、铺产业园,结果现在融资断裂,项目烂尾成片,购房者维权、银行不良贷款飙升,一条链条出问题,整个金融系统都开始吃紧。

房地产泡沫破裂,带来的不仅是楼市下行,更是银行体系的信用危机和消费信心的全面熄火。

而最让越南头疼的是,它的“中国产业链替代方案”也开始显得不那么美好了,很多跨国公司发现,越南虽然便宜,但配套不全、市场小、物流不稳,一旦业务复杂起来就力不从心。

相比之下,印度的市场潜力、墨西哥的地理优势,甚至印尼的资源基础,都开始比越南更有吸引力。

于是,那个曾经被吹得神乎其神的“中国+1”战略,现在变成了“中国+其他+看情况”,越南的“独宠”地位正在松动,它正在被“多极化”的产业转移趋势边缘化。

更关键的是,它自己的消费市场太小,靠内需撑不起一整套产业体系,外需一减,内需又顶不上,经济就像一台缺油的机器,运转越来越吃力。

社会韧性也不强,通胀一来,生活成本上涨,普通百姓省吃俭用,消费信心下降,越南的社保体系本就薄弱,一旦失业、收入缩水,家庭抗风险能力几乎为零,这对整个内需市场是致命的打击,没有“中产阶层”撑场子,谈什么经济平稳过渡?

从外资逃离到楼市崩塌,从金融紧张到消费疲软,这一连串问题已经不仅是“经济增长放慢”,而是一个国家“发展模式”的全面系统故障,越南的经济列车,已经不仅仅是减速了,而是眼看着要脱轨。

出口成难题,转型是出路,但这关卡,不好过

讲道理,谁都知道靠“代工”是走不远的,越南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问题是,知道归知道,真要转型,难度堪比“脱胎换骨”。

首先是产业升级的“内生能力”不够,想做高端制造业,总得有点像样的本土工业基础吧?可越南到现在都还没能打造出几个拿得出手的产业集群,本土企业没技术、没品牌、没融资,光靠外资带动,根本构建不起完整生态系统。

越南政府也喊出了口号,要发展半导体、数字经济、新能源,但现实是,政策层面“上头很热”,基层执行“冷得像冰箱”,审批流程慢、法治环境不透明、地方政府各自为政,企业干着干着就干不下去了。

教育体系也远远跟不上需求,要搞创新,得靠人才,但越南的教育更多是“应试输送”,而不是产业导向型的技能培养。

工程师短缺、高技能技工难找,连外企都抱怨“不是不想留下,是找不到能用的人”,人才瓶颈不解决,再多的高端产业计划也只能“画大饼”。

外资引进也得“挑着来”,过去越南是“有什么来什么”,现在得转向“选优质、要融合”,要吸引那些能带技术、带管理、能扎根本土的企业,而不是“赚一票走人”的短线资本,但这需要法律体系透明、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环境稳定,这些条件,越南目前还差得远。

从中方视角看,越南的困局其实也是个合作机会,在RCEP和区域产业链布局的框架下,中越之间的互补性很强。

中方在基础设施、数字技术、绿色能源领域的能力,可以帮助越南完善自身产业链,提升本土制造业水平,而越南也可以成为中国产业外溢的“支点国家”,但前提是,它自己得先稳得住,不要一有风吹草动就“掉线”。

越南要想从“代工驿站”升级为“创新枢纽”,需要的不是再多几个外资项目,而是整个制度、政策、人才、资本的全方位重构。

这不是几年能解决的事,是一个长期硬仗,一旦走不好,今天的“失速”可能只是序幕,明天的“坠机”才是真正的风险。

越南的经济故事,说到底是一个关于成长与代价的现实教材,曾经的风口,未必是实力的认证,如今的困局,也未必是命运的终局,但能不能走出这场“幻影破碎”的阵痛期,不看别人怎么评价,只看它自己怎么选择。

亚洲第一个在转型赛道上掉队的国家,可能就是它,除非它敢于面对自己的短板,从根子上做出改变,否则,风口过去,连影子都不会留下。

参考信息:

越南经济神话背后的“中国+1”战略 2022-06-13 07:30 中国新闻周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1

标签:财经   风口   亚洲   幻影   国家   越南   三星   外资   经济   本土   中国   代工   红利   产业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