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墙从来不是出路,傲慢只会自取其辱。
7月24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来到中国,她似乎试图通过与中方交好的方式,从而在与美国的贸易争端中找到更多的支持和回旋余地。
然而,就在她抵达中国的同一天,2025年7月24日,大洋彼岸的特朗普政府一锤定音,宣布对欧盟商品加征15%-20%的“对等关税”,彻底打乱了欧盟的算盘。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欧盟在这场贸易争端中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
2025年,随着特朗普政府重拾贸易保护主义,欧盟面临的关税压力早已不是秘密。
然而,欧盟在应对这一威胁时,却选择了危险的“骑墙”策略,试图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
冯德莱恩领导下的欧盟,一方面希望通过“公平、平衡”的对华关系获取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却在贸易限制和地缘政治上对中国频频施压。
比如对所谓“中国产能过剩”的指责和对华高技术出口的限制。
可这种首鼠两端的立场,让欧盟既无法赢得中国的充分信任,也未能有效震慑美国的关税攻势。
早在2025年初,中国商务部就曾警告欧盟的制裁措施违背了共识,指出其对中欧经贸关系的“严重负面影响”。
当时,欧盟完全有机会通过高层沟通,与中国协商共同应对美国的高关税威胁,比如推动中欧自贸协定谈判或联合向世贸组织施压。
然而,冯德莱恩的对华政策却始终在“合作伙伴”和“制度性对手”之间摇摆不定。
这种犹豫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战略窗口,更让中国对欧盟的诚意产生质疑。
结果,当特朗普政府精准选择在冯德莱恩访华当天宣布关税决定时,直接将欧盟推向了被动挨打的境地。
欧盟幻想通过“中立”立场在中美博弈中渔利,却忽略了自身经济体量和地缘政治影响力不足以支撑这种两面讨好的策略。
当时间窗口关闭,欧盟才发现,骑墙的代价是两面受敌……
在特朗普关税重锤即将来袭的背景下,冯德莱恩的北京之行本应是一场寻求合作的“救火之旅”。
然而,她的实际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
据报道,冯德莱恩在7月24日的会晤中,提出了三项被中方视为“过分”的要求:
一是要求中国疏远俄罗斯,二是解决所谓“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三是取消对稀土等关键矿产的出口管控。
这些要求不仅脱离实际,更暴露出欧盟在谈判中的傲慢姿态,完全误判了自身在当前局势下的谈判筹码。
作为“求援者”,冯德莱恩本应以平等和务实的态度寻求中国的支持。
然而,她却以“施令者”的口吻提出条件,试图将欧盟的内部问题和地缘政治诉求强加于中国。
这种做法不仅忽视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也低估了中国在中美博弈中的战略定力。
例如,要求中国疏远俄罗斯,完全无视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和中俄战略协作的现实背景。
同样,所谓“产能过剩”和稀土管控问题,实际上是欧盟试图通过施压迫使中国让步,以缓解自身在新能源和高端制造业上的竞争压力。
而这种漫天要价的姿态,注定无法得到中方的积极回应。
冯德莱恩的傲慢,恰恰成为了中欧关系进一步冷却的催化剂,而这一失败,直接为欧盟的“双输”局面铺平了道路。
当特朗普政府在2025年7月24日宣布对欧盟商品加征关税时,这一决定不仅是对欧盟经济的直接打击,更是对其外交战略的致命一击。
特朗普的时机选择堪称精妙:就在冯德莱恩试图通过访华寻求中国支持的关键时刻,美国抢先一步敲定了关税事实,彻底掐断了欧盟通过中欧合作影响美国决策的最后可能。
这一“生米煮成熟饭”的策略,精准抓住了欧盟内部战略失误的软肋——在对华关系上既无诚意,又无筹码。
与此同时,正是因为欧盟的战略失误,也让中方对欧盟的态度也变得更加谨慎。
不仅在稀土等关键矿产出口上放缓节奏,还通过加强对俄关系进一步巩固自身地缘政治阵营。
而这种变化,实际上是对欧盟长期以来“既要又要”策略的回应:既想从中国市场获利,又想在贸易和地缘政治上遏制中国,最终却导致两头落空。
对于欧盟来说,特朗普的关税决定意味着直接的经济损失。
据分析,美国的关税将覆盖包括汽车在内的多个行业,严重冲击欧盟的出口竞争力。
更糟糕的是,由于未能与中国达成有效合作,欧盟不仅无法通过联合反制缓解关税压力,还可能面临产业链加速流向中国的风险。
讽刺的是,冯德莱恩的战略失误不仅让欧盟在贸易战中孤立无援,还可能进一步削弱其全球经济地位。
这场结局,彻底暴露了欧盟在战略上的短视和外交上的无能。
可以使用或,欧盟现如今的困境,既是外部压力的结果,更是自身政策失当的苦果。
观察者网:《特朗普“步步紧逼”:对所有欧盟商品加征15%-20%的最低关税》2025年7月20日
更新时间:2025-07-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