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印度总理莫迪在议会发表了一场火药味十足的演讲,他出人意料地将矛头指向了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
莫迪强烈抨击尼赫鲁在对华关系中的“天真”表现,指责其政策直接导致印度在1962年遭遇了“国耻”。
这已经不是莫迪第一次公开批评尼赫鲁了,但每次他都会详细讲述那段历史伤痕。
为什么呢?因为直到现在,莫迪还在为尼赫鲁的错误决策缝缝补补,并且还在走他的老路。
尼赫鲁执政时期,他提出要把印度建成一个现代工业化国家,而且要走独立自主道路。
他主张不选边,而是坚持不结盟运动,既不完全倒向美国,也不完全依赖苏联。
这本身是好的,但尼赫鲁将更多精力投放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光环”,而忽视了国内经济的基础建设以及现实的安全环境。
最典型的错误是对中国的战略误判,他错误地以为通过所谓的“前进政策”能在边境问题上压制中国。
结果在1962年爆发的那场边境冲突里,印度一败涂地。
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了毫无准备的印度军队,近万名印军士兵被歼灭或俘虏,印度的“王牌第七旅”几乎全军覆没。
这场惨败不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领土损失,更使印度国家声誉严重受损。
尼赫鲁的政治声誉由此受到重创,很多历史学者认为,尼赫鲁在1964年去世,虽然表面原因是突发疾病,但深层次来看与1962年的战争失败密切相关。
这次失败直接打碎了印度国内的民族自信,国家进入长期的低迷期。
如果战略判断出现方向性错误,即便是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也很难扭转后果。
然而讽刺的是,尽管莫迪不断批评尼赫鲁的战略失误,他自己领导下的印度却似乎正在重复类似的历史错误。
莫迪上台后的诉求与尼赫鲁有相似性,就是希望印度走到世界舞台中央,但手法完全不同。
尼赫鲁强调不结盟,而莫迪则积极利用国际力量博弈,试图靠高调的对外战略和制造印度大国叙事来巩固国内地位。
从他上任以来,就大力推动所谓“印度制造”和数字化转型,意图减少经济对外部的依赖,同时把印度塑造为一个能与世界经济抗衡的重要角色。
这些思路看似宏伟,实际上要实现难度非常高,因为全球产业链已经极度复杂,想凭借口号就带动发展并不现实。
比如莫迪政府一直希望吸引大量跨国企业把产业链从别的国家转移到印度,但很多外资在进入印度后发现基础设施短板太多,政策环境复杂,导致很多投资并未真正落地。
在安全战略上,莫迪的野心也很明显。
尼赫鲁当年是为了在中美苏之间走出一条所谓独立路线,而莫迪则更像是押注在美国和西方阵营,希望通过强化与美日澳等国的合作,把印度推向制衡地区大国的前沿地位。
于是可以看到他非常积极地加入各类机制,甚至在一些敏感问题上采取与美国接近的立场,表面上风光,实际上却让印度被推到大国竞争的前线。
这一点很像尼赫鲁当年对形势的误判,看似占据道义制高点,实则在关键时刻缺乏战略主动权。
印度的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支撑全面对抗格局的程度,一旦局势紧张,很容易因过度冒进而陷入被动。
对比尼赫鲁和莫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两人都在努力塑造一个“新时代的印度”。
尼赫鲁想让印度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领袖,莫迪想让印度成为全球制造业和科技的新中心。
路径各不相同,但归根到底都绕不开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印度的内部治理能力能不能跟得上战略目标。
如果国内问题层出不穷,再大的国际野心其实都是空中楼阁。
尼赫鲁当年没有解决好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莫迪则面临更加复杂的社会结构与经济不均衡。
印度人口红利虽然庞大,但就业、教育、医疗等基础问题都远未解决,一旦社会出现巨大落差,很难实现稳定持续的上升轨迹。
近期的国际环境也说明了问题,全球格局正在加速分化,大国竞争愈演愈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如果战略摇摆不定,或者过于冒进,都会付出巨大代价。
我们看到,全球供应链在疫情冲击后已经发生了重组,部分产业正在向东南亚转移,但印度并没有真正承接起大规模产业,因为制度和基础设施瓶颈没有突破。
与此同时,印度与西方的合作更多停留在口号和象征性动作上,真正的技术转让和产业落地有限。
很多印度学者自己也在反思,过于强调外部战略,不一定真能解决国内发展的核心矛盾,这里面其实和尼赫鲁时代的逻辑重叠很高。
通篇回顾下来,尼赫鲁过度相信国际政治舞台的光环,最后输给了现实的硬实力差距;莫迪今天也在高举大国叙事的旗帜,却同样面临内部结构性弱点。
如果未来他不能在国内经济、社会治理和民族团结上拿出真正有效的方案,那结果可能与尼赫鲁毫无二致。
所谓“绝境”,其实不是别人置之死地,而是因自身豪赌所带来的困局。
印度是个有巨大潜力的国家,但潜力能否变成国力,还得看能否脚踏实地,而不是被光鲜的战略口号牵着走。
更新时间:2025-10-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